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管理论坛·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四版:天使之声
PDF版查看  第五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六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7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八版:健康促进
 
第7版:健康促进
 上一版    下一版  
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鉴别
如何区分健忘和阿尔茨海默病
尿毒症的护理要点
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营养策略
中医调理女性月经不调的方法
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方法
1
11 1 2025年7月19日 星期六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营养策略
 


□梁雪金

心血管疾病目前无法根治,最好的办法就是预防,可以采用合理饮食、适度运动、心理调节、戒烟限酒等措施,而膳食营养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控制能量的总摄入量,维持健康体重,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首要因素。体质指数(BMI)小于24,男性腰臀比小于0.9(女性腰臀比小于0.85),是比较理想的范围。如果体重超出理想范围,就要考虑减少能量的摄入量。具体而言,根据个体差异,男性每天能量的总摄入量不超过2400大卡(1大卡=4.184千焦),女性不超过2100大卡,这样既能减轻心脏负担,又能调节血脂血糖代谢,降低炎症水平。同时,膳食纤维作为肠道菌群的“食物”,能降低胆固醇、调节血糖、增加饱腹感,建议成年人每天摄入25克~35克的膳食纤维,全谷物、豆类、蔬菜、水果、坚果等是膳食纤维食物的最佳来源。
“巧用脂肪”就是注重优质脂肪的摄入质量。要限制“坏脂肪”——饱和脂肪酸会显著升高血脂水平,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LDL-C,即“坏胆固醇”),动物油脂、棕榈油、椰子油等富含饱和脂肪,应减少摄入量,且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以1∶1∶1为宜;反式脂肪酸危害较大,会显著升高LDL-C、降低‌高密度脂蛋白(HDL-C,即“好胆固醇”),增加炎症和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主要来源是人造黄油、起酥油、油炸食品、糕点等,这类食物尽量少吃。要优选富含“好脂肪”的食物,单不饱和脂肪酸具有抗炎作用,有助于降低LDL-C,可能升高或维持HDL-C,主要来源于橄榄油、茶籽油、牛油果和坚果类;多不饱和脂肪酸ω-3具有较强的抗炎、降甘油三酯、改善血管功能、稳定心律、降低血栓风险的作用,主要来源于深海鱼、亚麻籽、奇亚籽、核桃,建议每周吃2次深海鱼;多不饱和脂肪酸ω-6过量摄入可能促进炎症反应,可以适量摄入,但需要注意与ω-3的平衡,常见于玉米油、大豆油、葵花籽油等植物油。值得注意的是,不饱和脂肪酸遇热容易氧化,在烹调时优先选择蒸、煮、炖、凉拌,避免油炸、油煎。另外,卵磷脂可以将油脂乳化,有利于油脂流经肝脏被代谢,从而降低血脂,可以适量摄入富含卵磷脂的食物(如蛋类、花生、大豆及制品等)。
摄入充足的维生素,预防心血管病至关重要。维生素C、维生素E、类胡萝卜素等具有抗氧化作用,能保护LDL-C不被氧化,减少血管内皮损伤,延缓动脉粥样硬化。它们主要存在于新鲜的蔬菜、水果、坚果,以及及深色植物中:维生素C来源于新鲜水果、蔬菜;维生素E来源于坚果、植物油、种子、全谷物;类胡萝卜素来源于深色蔬菜、水果(如胡萝卜、菠菜、芒果)。B族维生素可以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独立的心血管风险因子),预防“H型高血压”,叶酸来源于深绿色叶菜、豆类、柑橘类水果;维生素B6来源于禽肉、鱼、土豆、香蕉、豆类;维生素B12来源于动物性食品,素食者需要注意额外补充B12。
合理利用矿物质也很关键,钾具有帮助降低血压等作用,食物来源包括香蕉、土豆、豆类、酸奶、鱼类等;钙参与血管收缩调节,可能有助于降低血压,可以通过奶、豆制品、深绿色叶菜等来补充;镁参与肌肉(包括心肌)和神经功能调节,有助于维持血压和心律稳定,来源于全谷物、坚果、种子、豆类、绿叶蔬菜、黑巧克力等;铬作为葡萄糖耐量因子的成分,有助于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稳定血糖,间接保护血管,来源于全谷物、西兰花、坚果、啤酒酵母等;铜参与结缔组织(如血管壁弹性蛋白)的形成,是抗氧化酶的成分,来源于贝类、坚果、种子、全谷物、动物内脏等。同时,要限制钠的摄入量(每天不超过5克),钠摄入过量是高血压病的重要诱因。因此,需要减少烹饪用盐、酱油、味精等含钠的调味品,不吃咸菜、腊肉等高盐加工食品。
此外,天然存在于植物中的生物活性化合物,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抗炎症、改善血管功能、降低胆固醇、抗血栓等作用,主要来源包括:花青素来源于蓝莓、紫葡萄、桑葚等食物(颜色为深紫色、蓝色、红色),番茄红素存在于番茄中,叶黄素存在于玉米、绿叶菜中,大蒜素主要来自大蒜、洋葱,茶多酚、茶黄素来源于绿茶(含量较高)、红茶,白藜芦醇来源于葡萄、红酒、花生。
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应从健康时期开始,贯穿一生。健康生活方式是需要长期保持的,也是保护心血管健康、降低患病风险的有效手段之一。
(作者供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兴宁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卫科)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