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宝全
“昨天刚放的车钥匙又找不到了”“炒菜时盐放了两遍”,这些生活场景是否让大家感到焦虑?有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群中,有92%的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记忆问题,其中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仅占12%。如何区分生理性健忘与病理性认知障碍?下面,笔者从5个方面为大家介绍相关知识。 记忆性质 碎片化遗忘与系统性缺失:人体正常的衰老表现为近记忆障碍,如忘记手机放置的位置,但是通过关键词提示或场景还原能准确回忆。阿尔茨海默病呈现短时记忆障碍时,患者可能完全遗忘刚才吃过的药片名称,即使家人反复提醒仍无法恢复记忆。北京天坛医院记忆门诊统计结果显示,早期患者平均每个月发生12次以上完全性遗忘事件。 补偿机制 主动应对与能力丧失:生理性健忘者会发展出记忆补偿策略,如手机设置15个闹钟提醒用药、冰箱上贴满购物清单、随身携带记事本记录重要事项。而疾病早期患者已丧失这类主动行为,甚至出现工具使用障碍,如曾经熟练使用的电子设备变成了陌生物件,就连简单的备忘录功能都无法操作。 症状演进 波动性改善与进行性恶化:人体正常记忆衰退具有显著的场景修复特征。当压力源解除(如完成重要项目后)或回到熟悉环境(如家中),遗忘频率可以下降40%~60%。例如,退休教师李某在子女协助整理家务后,3个月内误放物品的次数从每周4次降至1次。这种改善源于大脑仍保有完整的认知范围,能利用环境线索重建记忆路径。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程则遵循阶梯式恶化模型:初期每个月1次~2次的完全性遗忘,中期每周出现定向障碍(如找不到卫生间),后期则需要每天进行生活监护。北京协和医院2024年纵向研究结果表明,患者从出现首个症状到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中位时间仅为3.8年,较10年前缩短27%。这种加速恶化源于β-淀粉样蛋白持续沉积导致神经元网络系统性崩溃。值得注意的是,疾病早期存在伪装期:患者可能突然恢复部分记忆能力(如清楚讲述30年前往事),这种“回光返照”现象常常会误导患者家属。但神经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此时海马体葡萄糖代谢已经下降18%,功能代偿即将耗尽。建议采用记忆日记法:连续记录3个月内遗忘事件,若发现遗忘频率每月递增20%以上,需要尽快进行脑脊液生物标志物检测。 伴随症状 孤立性记忆问题与多系统损伤:生理性健忘不会影响其他认知领域,患者仍然能够准确完成20以内的加减法,清晰描述从家到医院的路线、流畅完成洗衣做饭等。而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会出现认知三联征:计算能力下降(如算错药片剂量)、空间定向障碍(如常去购物的菜市场迷路)、语言功能受损(如“手表”说成“看时间的圆东西”)。 疾病意识 主动求助与病识感缺失:正常衰老者常因记忆问题产生焦虑情绪,主动就医比例达78%。而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存在病识感障碍,即使家人指出其异常行为,患者仍坚信“我很好”。这种自我认知偏差在疾病中期达到顶峰,86%的患者拒绝承认患病事实。 早期识别可以借助60秒自测工具,通过以下问题快速筛查风险:1.是否重复询问相同问题(每周≥3次);2.能否独立完成网购、挂号等复杂任务;3.外出时是否经常需要家人陪同;4.是否出现物品错置(如将钥匙放进冰箱);5.面对熟悉的面孔是否叫不出名字。如果符合3项以上情况,建议尽早到神经内科进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该评估量表对轻度认知障碍的检出率达92%。 预防策略可以从5个方面构建认知防护体系:1.地中海饮食,每周食用3次深海鱼,每天摄入30克坚果;2.有氧运动,每天快走40分钟,使海马体体积增加2%;3.认知训练,学习使用智能手机新功能,每个月尝试1项新技能;4.社交激活,每周参加2次以上社区活动,维持语言交流频率;5.慢性病管理,将血压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1毫米汞柱=133.322帕)以下,糖化血红蛋白<7%。 面对记忆问题,既不必过度恐慌,也不能掉以轻心。人到40岁是认知储备黄金期,60岁是干预关键期,80岁是功能维持期。树立科学认知、进行早期筛查和主动干预,人们可以将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降低40%。 (作者供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工人医院/广西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神经内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