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静思
磁共振成像(MRI)作为影像学检查的重要手段,因其无辐射、分辨率高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但对于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而言,这项检查并非人人适用,需要结合设备类型与患者实际情况综合判断。 传统心脏起搏器是释放电脉冲信号调节心脏节律的电子设备。MRI检查时的强磁场、射频脉冲及梯度磁场切换,会对其产生多重不良影响。强磁场可能导致起搏器金属部件受力移位,甚至穿破心肌;射频能量可能使电极导线发热,灼伤局部组织;电磁干扰还会干扰起搏器脉冲发放,引发室性心动过速等恶性心律失常。因此,植入传统心脏起搏器的患者,MRI检查为绝对禁忌。 随着材料科学与电子工程技术发展,一部分新型抗磁心脏起搏器通过三大技术突破实现MRI兼容。采用钛合金等无铁磁材料,使磁场受力降低90%以上;内置电磁屏蔽层,可阻断99%的射频干扰;优化电极导线涂层,将射频诱导的局部升温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安全阈值)。但是,需要严格满足适用条件:设备说明书必须明确标注“MRI条件性安全”,且兼容场强(1.5特斯拉或3特斯拉)需要与检查设备完全匹配(3特斯拉的设备不可用于仅标注1.5特斯拉兼容的心脏起搏器);植入后需要等待6周,待电极周围瘢痕组织形成,减少移位风险;检查前48小时内,需要由心血管内科电生理医生通过程控设备开启MRI模式,调整起搏参数至安全范围内,并记录程控数据。 检查前评估需要更加精细化:除了确认起搏器类型与参数外,需要通过程控设备检测电池剩余寿命(≥30%)、起搏与感知阈值(需要在正常范围内);对合并心力衰竭、心肌缺血的患者,需要进行心功能评估,确保能耐受30分钟~60分钟的检查时长。 在检查过程中,需要采用专用监测设备:持续进行心电监护(配备抗磁电极片),每5分钟记录一次血压与血氧饱和度;医师需要缩短扫描序列时长,避免患者长时间射频暴露;检查间外需要配备除颤仪等急救设备,医务人员需要全程值守。检查后,患者需要立即程控关闭MRI模式,恢复常规起搏参数,患者需要留观2小时,监测电极植入部位皮肤温度与心电图变化,无异常后才能离开医院。 其他影像学检查的选择也需要注意:X线检查、CT检查对传统起搏器安全性较高,但CT检查的辐射剂量需要控制(单次≤50毫西弗);超声检查无电磁干扰,可以进行多次检查;PET-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需要避免与钡餐检查同时进行;电刀手术时,需要将起搏器通过程控设备调整为非同步模式,电刀与起搏器的距离≥15厘米。 总之,心脏起搏器患者的MRI检查需要严格遵循“设备认证-时机评估-全程监测”的原则。新型抗磁起搏器虽然拓宽了检查的范围,但是规范化流程是安全的核心。临床要在技术进步与风险防控之间找到平衡,为患者提供精准的影像诊断支持。 (作者供职于南方医科大学第八附属医院/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