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安利
当夜深人静辗转难眠时,许多人都在寻找有效的助眠方法。在众多选择中,起源于中国的针灸疗法逐渐受到关注。这种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身体机能的传统疗法,如何作用于睡眠系统,现代科学又有哪些新发现呢? 大脑网络的悄然重塑 失眠与大脑内部复杂网络密切相关。近年来,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表明:失眠患者大脑中负责情绪处理的区域(如杏仁核、海马体)协作模式出现异常,经过针灸治疗后,这些脑区的功能会接连发生改变,有助于调整大脑“线路连接”,使情绪处理系统恢复平衡,为良好的睡眠奠定基础。 另一个关键发现与“睡眠开关”——下丘脑有关。下丘脑是调节睡眠-觉醒周期的核心区域,针灸能影响其与额叶皮层的功能连接,帮助紊乱的生物钟重建自然作息节律。这种变化是大脑网络功能的持续调整,而非短暂刺激反应。 不同人群的睡眠改善路径 针灸改善睡眠的应用呈多样化特点,对不同人群有独特价值。中风后失眠患者,针灸单独使用或与药物联合应用,均能改善睡眠质量,且安全性更具优势,为长期失眠者提供了新选择。 更年期女性因激素水平变化常伴睡眠障碍。有关研究表明:针灸可以调节身体整体状态,从而改善睡眠质量。长期依赖安眠药者,耳穴贴压这一针灸衍生疗法有助于减少用药量。此外,针灸在改善抑郁症患者症状时,对伴随的睡眠问题也有积极影响。 理性看待针灸的睡眠调理作用 虽然针灸的优势显著,但是需要科学理性地看待其治疗效果。《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2023版)》明确指出,包括针灸在内的中医治疗,需要更多高质量循证医学证据评估效果。现有研究和临床经验虽然释放了积极信号,但是有深入探索的空间。 安全性方面,针灸的安全性总体良好,但需要专科医师进行操作。不规范针刺可能存在风险,选择具备资质的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师至关重要。针灸治疗失眠需要一定的疗程,一般每周针灸2次~3次,4周为1个疗程,具体方案依个人实际情况制定。 希望尝试针灸助眠者,需要注意个体化差异。中医强调辨证施治,肝气郁结、心脾两虚等不同原因导致的失眠,需要不同的穴位组合,进行个体化治疗。同时,针灸与健康生活方式(如改善睡眠环境、规律作息)结合,能更好地发挥调理作用。 针灸为人们改善睡眠提供了一种新的调理方法。随着神经影像学、分子生物学等现代技术与传统中医理论的深度结合,未来对针灸调节睡眠的神经环路机制、穴位特异性效应等研究将更为精准,也为个体化治疗提供科学支撑。同时,多学科协作模式的推进,如针灸与心理学、睡眠医学的结合,将进一步拓宽其应用场景,让调理方案更贴合现代人的生活。对深受失眠困扰的人来说,在专科医师辨证论治下,结合自身状况进行科学尝试,不仅能减少对药物的依赖,更能在传统医学与现代科学的协同中,逐步找回夜寐安稳的舒适与从容。 (作者供职于山东省日照市中医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