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管理论坛·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四版:天使之声·特别报道
PDF版查看  第五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六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七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八版:健康促进
 
第七版:健康促进
 上一版    下一版  
针灸调节睡眠的机制与临床应用
宫颈癌术后护理规范
新生儿黄疸光疗的临床意义
肿瘤患者个性化营养策略
儿童弱视的成因与防治策略
脑血管疾病早期症状与临床鉴别
MRI与心脏起搏器的安全性评估
1
11 1 2025年7月26日 星期六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儿童弱视的成因与防治策略
 


□王靖

不少家长发现孩子看东西时总爱眯眼、歪头,或者看电视时越凑越近。家长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孩子是不是近视了?”其实,还有一种更需要警惕的眼部问题——弱视,它被称为“视力小偷”,悄悄偷走孩子的视力,却常常被忽视。
弱视与近视、远视、散光完全不同:它是指眼球无明显的器质性病变,但单眼或双眼最佳矫正视力低于相应年龄正常标准(3岁~5岁≥0.5,6岁及以上≥0.7)。简单说,就是眼睛“硬件”(结构)没问题,但“软件”(大脑视觉中枢)发育不良,导致大脑无法正确解读视觉信号,导致视力低下。弱视的成因主要有4类:屈光不正性弱视(高度远视、近视或散光导致双眼模糊,约占60%);屈光参差性弱视(两眼度数差距大,大脑“偏心”使用好眼);斜视性弱视(斜视导致图像不一致,大脑抑制斜视眼信号);形觉剥夺性弱视(先天性白内障、上眼睑下垂等遮挡瞳孔,阻碍视觉发育,后果较为严重)。
早期筛查是发现弱视的关键。建议新生儿在出生后42天进行首次眼部基础检查,3岁左右完成全面视力筛查,幼儿园期间每半年检查一次视力。很多家长因孩子“能看见”就忽视筛查,殊不知单眼弱视时,孩子可以利用另外一只视力正常的眼睛来勉强看清,表面看似正常,实则弱视的眼睛已经在“偷偷退化”。有临床数据表明:未做过规范筛查的儿童,弱视漏诊率高达30%以上。
家长可以通过以下信号识别弱视:孩子看东西时经常眯眼、歪头、凑得很近;走路易摔跤,上下楼梯不自信(距离判断不准);看电视或看书时单眼视物,另一眼眯起;对色彩和细节不敏感(如分不清远处小图案)。发现孩子出现异常要及时就医,进行视力表检测、散瞳验光、眼位检查等。
弱视治疗的关键在“早”:3岁~6岁是治疗“黄金期”,大脑视觉中枢可塑性强,规范治疗后视力多能恢复正常;超过12岁治疗效果会大幅下降,可能导致终身视力低下。
在治疗中需要注意:采用遮盖疗法时,家长要严格按医嘱控制遮盖时间,避免过度遮盖导致好眼视力下降;视觉训练需要循序渐进,根据视力提升情况调整难度,避免孩子因枯燥而抵触;配镜后需要定期检查眼睛度数,并及时进行调整,确保视网膜始终获得清晰刺激。
弱视不可怕,可怕的是错过最佳时机。它不仅影响视力,还会导致立体感缺失,影响孩子学画画、做手工等精细活动,甚至可能造成面部发育不对称。让我们重视早期筛查与规范治疗,共同守护孩子的“清晰视界”,别让弱视成为成长路上的绊脚石!
(作者供职于山东省鲁南眼科医院)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