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建法
脑血管疾病(包括脑梗死、脑出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是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头号杀手”,其危险性在于起病隐匿、进展迅速。一部分患者早期症状仅表现为轻微头晕或肢体乏力,容易被误认为是身体疲劳;一旦病情恶化,可能在数分钟至数小时内出现严重神经功能障碍,即使救治及时,仍有30%以上患者会遗留偏瘫、失语、认知功能障碍等后遗症,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精准识别早期预警信号、掌握快速判断方法,是降低脑血管疾病致残、致死率的关键。 脑血管疾病的早期预警信号多样化且具有特异性,主要包括:一是突发性神经功能缺损,如一侧肢体(面部、手臂或腿部)突然无力、麻木,或出现口角歪斜、行走时向一侧偏斜,这类症状多集中于身体单侧,突发且持续存在;二是言语与理解障碍,表现为说话含糊不清(如“大舌头”)、无法准确表达想法,或突然听不懂他人话语,甚至完全失语;三是视力与视野异常,如单眼或双眼突发视物模糊、视野中出现黑影(如“窗帘遮挡感”),一部分患者会经历短暂性失明(数秒钟至数分钟);四是头痛与眩晕,多为突然发作的剧烈头痛(尤其脑出血),或持续性眩晕伴恶心呕吐,与以往头痛性质、程度明显不同;五是意识与行为异常,如突然意识模糊、反应迟钝,或出现反常行为(如沉默寡言者突然躁动)。特别需要注意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其症状与脑梗死相似但持续时间短(数分钟至1小时,一般小于24小时),却可能是脑梗死的前期,有10%~15%的TIA患者在3个月内会发生脑梗死。 快速识别可依靠FAST原则:F(面部)让患者微笑,观察是否一侧面部下垂、口角歪斜;A(手臂)让患者平举双臂,观察是否一侧无力下垂(持续10秒以上);S(言语)让患者重复短句(如“今天天气好”),观察是否含糊、错漏或无法理解;T(时间)一旦出现上述症状,立即拨打急救电话,脑梗死患者需要在4.5小时内进行静脉溶栓(一部分患者可以延长至6小时),如果伴有脑出血就要尽快送医救治,每延误1分钟,就可能损失190万个神经细胞。 高危人群需要重点防控,包括50岁以上中老年人,“三高”(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患者,吸烟(每天≥10支)或过量饮酒(每天酒精≥25克)者,有脑血管疾病家族史者,肥胖人群(身体质量指数≥28),久坐(每天运动时间<30分钟)人群。预防需要从细节入手:在基础疾病管理上,高血压病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140/90毫米汞柱(1毫米汞柱=133.322帕)以下(合并糖尿病患者<130/80毫米汞柱),糖尿病患者需要维持空腹血糖4.4毫摩尔/升~7.0毫摩尔/升,高脂血症患者要控制低密度脂蛋白<1.8毫摩尔/升;在生活方式上,每天盐的摄入量≤5克,油的摄入量≤25克,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骑车),戒烟限酒;40岁以上的人群,建议每1年~2年做一次颈动脉超声检查和脑血管的影像学检查,以便及时发现血管狭窄或斑块。 脑血管疾病虽然凶险,但是通过敏锐捕捉早期信号、熟练运用FAST原则、坚持科学预防,就能有效降低发病率。记住,对脑血管疾病而言,“早一秒识别,多一分希望”,主动守护身体健康,才能远离疾病威胁。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