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亚萍
作用机制 抗过敏药物是能够抑制或减轻机体过敏反应所带来的一系列临床症状的药物。它们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机制发挥作用: 阻断组胺与受体的结合:组胺是一种重要的炎症介质,可以引起血管通透性增加、平滑肌收缩等症状。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通过阻断组胺与受体的结合,从而抑制过敏反应。 抑制炎症反应:部分抗过敏药物,如糖皮质激素,能够抑制免疫反应的多个环节,降低机体对致敏物质的过度反应,同时稳定肥大细胞膜,减少过敏介质的产生。 降低血管通透性:钙剂和维生素C等药物通过降低血管通透性,减轻组织水肿,从而缓解过敏症状。 药物种类 抗过敏药物种类繁多,根据作用机制和用途的不同,大致可分为抗组胺药物、糖皮质激素、过敏反应介质阻滞剂及钙剂和维生素C等几类。 抗组胺药物:这是较为常用的一类药物。第一代抗组胺药物,如苯海拉明、氯苯那敏等,具有抗过敏效果好,但是副作用较大;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副作用较小,更适合需要保持清醒状态的患者。 糖皮质激素:具有强大的抗过敏和抗炎症作用,用于治疗顽固性外源性过敏反应性疾病。不过,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可能产生免疫功能下降、骨质疏松等副作用。 过敏反应介质阻滞剂:如色甘酸钠、酮替芬等,通过稳定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细胞膜,阻止过敏介质释放。 钙剂和维生素C:能降低血管通透性,辅助缓解一些过敏症状。 用药选择 根据过敏症状选择:不同的过敏症状,适用不同的抗过敏药物。例如,对于皮肤瘙痒、荨麻疹等症状,抗组胺药物可能比较有效;对于过敏性鼻炎,除了抗组胺药物外,鼻用糖皮质激素也可以选用。 考虑药物的安全性:安全性是选择抗过敏药物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对有特定禁忌证(如心脏问题、肝肾功能障碍)的患者,需要避免应用一些药物。此外,对于儿童、孕妇、老年人等特殊人群,在选择抗过敏药时也需要格外谨慎。 注意不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一些抗过敏药物可能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影响药效或增加副作用。因此,在服用抗过敏药物时,应告知医生自己正在使用的其他药物,以便医生综合考虑药物相互作用等风险。 注意事项 1.抗过敏药物虽然能够缓解过敏症状,但是可能带来一系列副作用。因此,在使用抗过敏药物时,应在医生指导下用药,不要自行增减剂量或停药。 2.药物治疗只是缓解过敏症状的手段之一,更重要的是要尽量避免接触致敏物质。只有从源头上切断过敏反应的触发因素,才能真正告别过敏。 3.在服用抗过敏药物后,应密切观察自己的身体反应。如果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或过敏症状持续不改善,应及时就医。 4.除了药物治疗外,调整生活方式也是预防和治疗过敏性疾病的重要手段。比如,保持充足的睡眠、营养均衡的饮食、适度的运动等。 (作者供职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松山医院药学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