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宏伟
在生活中,我们如舟行大海,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波涛汹涌。面对挫折,有的人一蹶不振,有的人却愈挫愈勇。是什么造成了这种差异?答案便是心理韧性。心理韧性是指个体在面对逆境、创伤、压力等负面生活事件时,能够迅速恢复并保持心理健康的能力。从“心”出发,打造强大的心理韧性,对我们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有着重要影响。 拥有强大的心理韧性的重要性 心理韧性在生活中有着重要作用。当遭遇失业、失恋这类重大挫折时,心理韧性强的人能正视困难,冷静分析原因,迅速调整心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把挫折视为成长的契机。而心理韧性弱的人,可能会陷入消极情绪的泥沼,无法自拔,甚至身心健康受损。研究表明,心理韧性强的人,不仅在面对压力时能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还能拥有更健康的身体,降低心血管疾病等健康问题的风险。 阻碍心理韧性变强的因素 在日常生活中,不少因素会阻碍心理韧性变强。消极的思维模式是首要因素。喜欢自我否定、夸大问题的严重性,会削弱我们应对困难的信心。缺乏社会支持同样是重要因素。面对困难时,如果没有家人、朋友的陪伴与支持,会让人感到孤立无援,难以走出阴霾。此外,长期处于高压状态,会身心疲惫,也会消耗心理能量,降低心理韧性。 如何拥有强大的心理韧性 改变思维模式 我们可以通过培养积极的思维模式来增强心理韧性。遇到问题时,尝试换个角度,把挫折视为成长的机会。比如,虽然失业会令人沮丧,但其可能是我们探索新职业道路的契机。同时,学会自我肯定,多关注自己的优点和成就,增强自信心。 建立社会支持网络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增强心理韧性的关键。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主动与家人、朋友沟通交流,分享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当遇到困难时,不要独自承受,及时向他人寻求帮助。此外,还可以参加社交活动,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拓展社交圈子,丰富自己的生活。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健康的身体是拥有强大的心理韧性的基础。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让身体和大脑得到充分休息;合理饮食,为身体提供充足的营养;适度运动,如跑步、练瑜伽、游泳等,不仅能释放压力,还能促进大脑分泌内啡肽,改善情绪。 合理设定目标 合理设定目标能为我们提供前进的方向和动力。设定目标时,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将大目标分解为一个个小目标,循序渐进地实现。每实现一个小目标,都能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和心理韧性。 拥有强大的心理韧性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学习和实践。改变思维模式,建立社会支持网络,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设定目标,我们就能从容面对挑战,书写精彩的人生篇章。 (作者供职于山东省莱西市市立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