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陈小双
开栏的话:
三国时期名医董奉救人无数,获救的人感激涕零,于是在他门前栽下一棵杏树,种的人多了,便成了杏林。这个佳话流传千年,杏林不但成了医者的别称,也是医者仁心、医患情深的见证。今时今日,高楼林立,已无处栽树,锦旗便代替了杏树,成了医者的口碑,成了医患间互相支持信任的见证。每一面锦旗背后,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
“你们10年前救了我,10年后又给了我重生的机会。”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孙女士顺利走出移植病房的那一刻,激动地说。为了表达感激之情,孙女士和她的家人将一面写有“妙手仁心 医德高尚 关怀备至 服务周到”的锦旗送到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新医一附院)血液内科二病区的医务人员手中。 11年前(2013年8月),当时33岁的孙女士因发热做血常规检查时,意外发现贫血及血小板减少,于是来到新医一附院血液内科二病区接受进一步检查。经过一系列的检查,她被诊断为急性髓系白血病。孙女士在接受了主任医师李志英、副主任医师王婉玲团队制订的治疗方案后,便开始了治疗之旅。 2013年9月,经过一个疗程的化疗,孙女士的病情得到了初步缓解。为了照顾孙女士,孙女士的爱人失去了工作,全家没有了经济来源,家中还有老人需要赡养、孩子需要养育。这一系列的问题让孙女士在治疗过程中倍感痛苦和焦虑。了解到孙女士家里的情况后,血液内科二病区医务人员不仅给予她无微不至的关怀和鼓励,还主动帮助她安排日常生活。这份关怀让孙女士感受到医院温暖的同时,也坚定了她战胜病魔的决心。经过多疗程的巩固化疗,孙女士体内的白血病细胞被完全清除,恢复正常生活。 然而,在今年3月的一个早晨,孙女士刷牙时出现了牙龈异常出血,这让她警觉起来,并于第二天前往新医一附院就诊。 3月18日,孙女士的血常规检查结果显示血小板减少。孙女士随即被安排入院。经过一系列详尽的检查,孙女士被确定为白血病复发。这一消息如同一记重锤,再次将她和家人打入绝望的深渊。白血病复发后的治疗难度加大,生存率大幅下降,孙女士不仅要面对化疗带来的身体上的痛苦,还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在血液内科二病区医务人员的鼓励下,孙女士重燃了希望的火花,决定再次与白血病抗争到底。 遗憾的是,一个疗程的再诱导化疗并未让孙女士的病情得到缓解。医生为其更换治疗方案后,治疗依然失败,孙女士的信心几乎耗尽。血液内科二病区主任李敬东多次组织专家讨论,为她制订了个体化治疗方案。6月24日,孙女士在接受第三次诱导化疗后,病情得到了缓解。 为了巩固来之不易的治疗成果,彻底“打败”白血病,治疗团队在与孙女士及其家属深入沟通后,决定采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来治疗她的疾病。幸运的是,孙女士与其弟弟的配型完全吻合,但是供受者血型主侧不合,存在红细胞植入不良的风险。在李敬东的精心指导下,治疗团队为其制订了个体化移植方案,覆盖移植前到移植后的每个环节。 8月21日,在移植过程中,医务人员密切观察孙女士的身体状况,及时调整药物剂量,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时警惕可能出现的排异反应。由护士牛光敏、满秩云、王亚婷等组成的护理小组为其制订了科学的护理方案。在治疗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孙女士的移植过程非常顺利,未发生任何感染及排异等移植并发症。 9月13日,经过23天的移植治疗,孙女士顺利走出了移植病房。她的案例充分展示了新医一附院医务人员对治疗理念的坚持和对患者的不放弃精神。
科室简介
新医一附院血液内科二病区具有悠久历史和优良学术传统,医疗、教学、科研全面发展,是豫北地区最大的血液专科。该科室有正高级职称3人,副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5人,初级职称2人,博士研究生学历1人,硕士研究生学历12人,中级以上职称人员均在国内知名医院进修学习过,其中1人曾赴国外深造;有正规床位49张,高级消毒隔离病房7间,骨髓移植病房1间;技术力量雄厚,设备齐全,能进行各种血液病的诊断及治疗,可进行成分血细胞单采、干细胞采集及造血干细胞移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