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爱
骨折是常见的运动损伤或意外伤害,其恢复过程不仅依赖医疗手段,更需科学的日常护理配合良好的生活习惯。
康复初期护理:固定与观察并重
固定装置的维护
骨折后需根据医生的建议使用石膏、夹板或支具固定。日常需注意固定装置的松紧度是否合适。若患肢出现麻木、剧痛或肿胀加重,必须立即寻求医疗帮助以调整固定装置。务必保持固定装置的干燥清洁,避免沾水或接触污物。
肢体观察与肿胀管理
骨折初期需密切观察患肢末梢的血液循环情况,包括皮肤颜色(是否红润)、温度(是否冰凉)、感觉(是否麻木)等。若出现苍白、青紫或持续性麻木,需高度警惕神经或血管损伤。
肿胀是骨折后常见的现象。有效的管理措施包括:将患肢抬高至明显高于心脏水平的位置,以促进血液回流;在医生的指导下,可采用间歇性冰敷的方式缓解肿胀。冰敷时,用毛巾包裹冰袋,防止冰袋直接接触皮肤而导致冻伤。
伤口护理(如有开放性伤口)
开放性骨折患者需严格遵医嘱进行伤口换药,核心是确保伤口清洁与干燥。换药过程中,需仔细观察伤口是否存在渗液、异味或红肿现象。一旦出现发热、伤口化脓等感染征兆,应立即前往医院就医。
生活细节管理:安全与舒适兼顾
行动辅助与防跌倒
骨折之后,需依据恢复阶段挑选合适的辅助工具,例如拐杖、助行器或者轮椅。使用拐杖时,要调整好高度(让手柄与股骨大转子保持平齐),行走过程中要维持“三点支撑”(双拐与患肢交替前行)。居家环境安全至关重要:及时清理地面杂物,在浴室安装防滑垫,在楼梯或走廊安装扶手,防止跌倒。
饮食与营养支持
在骨折恢复期,应增加蛋白质、钙和维生素D的摄取量,以促进骨骼愈合。建议每天摄入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同时,要避免高盐、高糖饮食,减少咖啡因和酒精的摄入,因为它们可能会影响钙的吸收。需要注意的是,盲目补钙可能会引发便秘或导致肾结石,因此,需严格遵医嘱补钙。
睡眠与体位调整
睡眠时,应确保患肢处于舒适的体位,避免受到压迫或过度弯曲。例如,下肢骨折患者可在小腿下方放置软枕,使患肢维持在轻度抬高的状态;上肢骨折患者可用吊带固定前臂,防止前臂悬垂时间过长。若夜间疼痛影响睡眠,可遵循医嘱服用止痛药。
注意事项:预防复发与健康管理
定期复查与康复评估
在骨折愈合过程中,需定期复查X线或CT(计算机层析成像),动态监测骨痂形成情况。康复训练需在专业康复师的指导下进行。患者要严格遵循康复计划,防止因过早负重或过度活动而造成二次损伤。倘若出现骨折端移位、愈合延迟等问题,需及时干预。
调整生活习惯
即使骨折愈合后,初期也应避免进行剧烈运动或重复性损伤动作。例如,腕部骨折患者需降低提重物的频率,下肢骨折患者需选择平底鞋,并合理控制运动强度。在日常生活中,可开展低强度的有氧运动,以增强肌肉力量,改善关节活动度。
骨质疏松预防
中老年人骨折后需警惕骨质疏松风险,可通过骨密度检测评估骨骼健康。日常需增加日照时间,促进维生素D合成,必要时遵医嘱补充钙剂或抗骨质疏松药物。
骨折后的康复是一场“持久战”,需要科学的护理和足够的耐心。通过在康复初期做好固定与观察、在生活细节上做好管理,患者可最大程度减少并发症发生风险,促进肢体功能恢复。
(作者供职于山东省新泰市第二人民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