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华
胃痞(胃脘痞闷胀满),是指以胃脘部(心口下方)痞闷、胀满、堵塞感为主要表现,按之柔软,无固定形质,伴有压痛或不适。胃痞源于《黄帝内经》,核心特点是“满而不痛”(即虽有胀满感,但是患者无明显剧烈疼痛,属于中医“痞证”范畴)。胃痞基于李东垣在《脾胃论》中“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的核心思想,治疗胃痞需要以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为主,兼顾调理气机、除浊祛湿。 病机分析 中气不足,升降失常 脾胃虚弱,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气机壅滞于中焦,发为胃痞。 湿浊困阻,气化不利 脾虚不运,湿浊内生,阻滞中焦气机,加重痞满。 饮食劳倦,损伤脾胃 过食生冷、油腻等刺激性食物,或劳倦过度,耗伤脾胃阳气,导致运化失司。 治疗原则 补中益气,升发清阳 以甘温补脾为主,恢复脾胃升清降浊功能。 调理气机,消痞除满 理气与补气结合,使气机有序升降。 祛湿化浊,健脾助运 针对湿浊壅滞,辅以化湿、利湿、燥湿之品。 顾护胃阴,防燥伤津 升阳不过燥,补气不碍胃,避免温燥伤阴。 分型论治 中气下陷型(虚证为主) 症状:胃脘痞闷隐痛,按之柔软,食后加重,乏力懒言,舌淡、苔白,脉弱。 治法: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党参、白术、炙甘草,补中益气;升麻、柴胡,升举清阳;陈皮、枳壳,理气消痞;茯苓、薏苡仁,健脾祛湿。 脾虚湿困型(虚实夹杂) 症状:胃脘痞满,口黏纳呆,身重困倦,大便溏黏,舌胖、苔腻,脉濡。 治法:健脾化湿、升清降浊。 方药:升阳益胃汤合平胃散(加减)。黄芪、白术、茯苓,健脾益气;半夏、苍术、厚朴,燥湿健脾;黄连、泽泻,清热利湿;防风、羌活,风药升阳、醒脾化湿。 寒热错杂型(气机壅滞) 症状:胃脘痞满,灼热感与畏寒交替,口干不欲饮,肠鸣便溏,舌淡红,苔黄白相间。 治法:辛开苦降、调和寒热。 方药:半夏泻心汤(加减)。党参、炙甘草,补益中气;半夏、干姜,辛温散寒;黄连、黄芩,苦降清热;大枣、生姜,调和脾胃。 饮食积滞型(标实为主) 症状:患者暴饮暴食后,胃脘胀满拒按,嗳腐吞酸,舌苔厚腻,脉滑。 治法:消食导滞、兼补脾胃。 方药:枳术丸合保和丸(加减)。枳实、白术,消补兼施;山楂、神曲、莱菔子,消食化积;茯苓、陈皮,健脾理气。 配伍思路 风药升阳 轻用防风、羌活、升麻等风药,助脾升清,醒脾化湿(如升阳益胃汤)。 甘温补气 以黄芪、党参、白术为主,佐少量陈皮、木香,可以防壅滞。 升降相因 升麻、柴胡配枳壳、厚朴,升降气机以消痞满。 通补兼施 补益药配伍少量消导药(如枳实、鸡内金),补而不滞。 调护要点 少食多餐,忌生冷、油腻等刺激性食物,适当食用山药、莲子、小米等健脾之品;保持情志舒畅,避免肝郁克脾;坚持适度运动,避免久坐伤气;补益需防滋腻,可佐陈皮、砂仁等行气药;祛湿不可过燥,中病即止,兼顾胃阴。长期患胃痞的患者还需要结合现代医学检查手段(如胃镜),排除器质性病变。 根据《脾胃论》,治胃痞以“补中气、升清阳”为根本,注重气机升降平衡,结合虚实寒热灵活用药,实现“脾升胃降,痞满自消”。 (作者供职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