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疟疾的防治措施有哪些 |
|
□孙李娜 疟疾俗称“打摆子”或“发疟子”,是一种主要由蚊子叮咬造成疟原虫感染引起的寄生虫病。根据寄生疟原虫的种类不同,主要分为间日疟、恶性疟、三日疟、卵形疟,其中间日疟及恶性疟最常见。 一般来说,疟原虫进入人体后并非立即发病,而是有一定的潜伏期,人感染疟原虫到发病的潜伏期为9天~14天。疟原虫必须通过脊椎动物与昆虫媒介两个宿主才能完成发育和繁殖,人体疟原虫的宿主是人和按蚊。人体疟原虫的生活史基本相同,包括在人体内的红细胞外期和红细胞内期及在蚊体内的配子生殖和孢子增值两个阶段。 疟疾在我国流行历史非常久远,早在3000年前即有疟疾记载。新中国成立前,疟疾广泛分布于我国,对人民的健康造成了严重危害。据相关数据,估计每年至少有3000万疟疾病例,病死率约为1%,当时全国人口约4.5亿,受疟疾威胁人口就达3.5亿以上。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1829个县有疟疾流行,占当时总县数的70% ~ 80%,疟疾的发病人数高居各种疫情报告传染病之首。 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经过几十年不懈的努力,我国有效控制了疟疾的暴发流行,流行强度显著降低,流行区范围明显缩小。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中部地区成功阻断了恶性疟的传播。然而,2000年以后,在我国部分地区发生了疟疾的暴发流行,原因是疟疾的流行因素复杂,且传播快、易反复,加上部分地区疟疾防控工作力度有所减弱及人口流动等。经过多年积极防治,我国疟疾疫情显著下降,流行区范围大幅缩小,除云南、海南两省外,其他省份已消除恶性疟。但是,近年来,由于外出务工、经商、旅游等人口流动频繁,输入性疟疾病例呈上升趋势,恶性疟死亡病例明显增多。 疟疾的典型表现 疟疾的发作过程分为发冷期或寒战期、发热期、出汗期和间歇期。发作前几天,每天或隔天可有程度不同的发热,同时伴有疲劳、头痛、腰背痛、肌肉酸痛、厌食、全身或腹部不适、轻度腹泻和怕冷等前驱症状。 疟疾的传染源 疟疾的传染源为现症病人或者无症状带虫者,当其末梢血中存在配子体时才具有传染性。 疟疾的传播途径 疟疾可通过蚊子叮咬或者输血传播,预防疟疾最好的办法是防止蚊子叮咬,禁止疟疾患者献血。 疟疾的预防措施 疟疾通过蚊子传播,防蚊虫叮咬最重要,改变露宿习惯;做好个人防护,穿适当的衣物,如长袖、长裤。特别是在户外,暴露皮肤可涂抹驱蚊剂;做好家庭防护,可使用蚊帐、纱门、纱窗,睡前在卧室喷洒灭蚊药。 疟疾的治疗措施 间日疟患者一般采用磷酸氯喹+磷酸伯氨喹治疗,在第二年春季还要采用磷酸伯氨喹再进行一次抗复发治疗;非重症恶性疟患者可口服青蒿素类复方制剂,如双氢青蒿素哌喹片、青蒿琥酯/阿莫地喹片、复方磷酸萘酚喹片和复方青蒿素片等进行治疗;重症恶性疟患者应采用青蒿琥酯或蒿甲醚针剂进行抗疟治疗。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濮阳市华龙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