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管理论坛·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四版:天使之声
PDF版查看  第五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六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七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八版:健康促进
 
第八版:健康促进
 上一版  
按摩哪些穴位有助于睡眠
妊娠期贫血的危害与预防
骨折和扭伤的应对方法
磁共振检查在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儿童进行腹膜透析的常见误区
1
11 1 2025年5月24日 星期六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儿童进行腹膜透析的常见误区
 

□何彦芳 曾绮莹 孙良忠

 

什么是腹膜透析
    腹膜透析是一种肾脏替代治疗方式,主要用于急性(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它通过人体自身的腹膜作为天然半透膜,利用腹膜的毛细血管的丰富性和渗透功能,将适量透析液经导管注入腹腔,通过扩散、对流和过滤作用,清除体内代谢废物、多余的水分及纠正电解质紊乱,同时补充必要的物质,以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
腹膜透析的原理
    扩散作用 腹膜两侧(血液与透析液)存在溶质浓度梯度时,溶质会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比如,血液中的尿素氮、肌酐等代谢废物,会向透析液中扩散,从而被清除。
    对流作用 通过增加透析液的渗透压(如调整葡萄糖浓度),使水分从血液向透析液移动,同时带动溶质(如中分子物质)随水流迁移,提高清除效率。
    过滤作用 利用透析液与血液的渗透压差异,使体内多余的水分进入腹腔,随透析液排出,达到调节体液平衡的目的。
儿童进行腹膜透析的误区
    误区一:腹膜透析很危险。
    家长常常担心腹膜透析的安全性。实际上,腹膜透析经过严格的医学考验,安全性是有保障的。
    腹膜透析是在体内进行,避免了频繁的血管穿刺,降低了血液感染的风险。严格落实卫生措施和注意无菌操作,就能降低感染的风险。对于居家进行腹膜透析,为保证透析的安全性,患儿和家长需要接受全面的培训,包括如何操作透析机器,如何保持透析环境清洁,以及如何识别感染迹象。家长定期与医生、护士保持良好的沟通,有助于处理突发情况。
    误区二:腹膜透析会降低生活质量。
    有人认为,腹膜透析会让生活变得复杂,降低生活质量。事实并非如此。
    腹膜透析在家进行,具有灵活性的特点,患儿和家长可以灵活安排透析日程,有更多的时间安排其他活动。腹膜透析通常在晚上进行,可以在患儿睡觉时完成,这样不会干扰白天的正常生活和学习。
    腹膜透析开始的最初几周,患儿会有些不适应,需要一些时间来适应。一旦将腹膜透析日程融入日常生活,腹膜透析就会像做家务一样简单。
    误区三:腹膜透析效果不如血液透析。
    不少人认为,腹膜透析的效果不如血液透析,但实际上,两者各有优劣。
    长期效果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腹膜透析在一些情况下能更好地保持肾功能的剩余部分,尤其是在疾病早期。同时,它在清除体内废物和管理液体平衡方面表现优异。
    个性化选择:适合患儿的透析方式,需要由医生根据患儿的健康状况、生活方式和个人偏好来决定。
    误区四:儿童不能做腹膜透析。
    许多家长认为,腹膜透析不适合儿童。实际上,小儿腹膜透析是安全而有效的,是儿童肾脏替代治疗的不错选择。
    小儿腹膜透析的优势:儿童的身体需要特别的体液管理。腹膜透析可以精确控制液体的摄入量和排出量,这对成长中的儿童非常重要。
    教育和支持:家长需要密切关注并支持患儿,让他们理解透析的作用和重要性。家长可以教患儿使用透析设备,例如怎样连接管道、使用透析液等,增强他们的独立性。
    误区五:饮食要求苛刻
    进行腹膜透析的患儿确实需要注意饮食,可由营养师或医生指导。
    饮食策略:患儿需要限制钠、钾和磷的摄入量,同时保证摄入足够的热量和蛋白质。
    营养支持:营养师或医生会为患儿制定易于遵循的饮食方案。许多简单的食物替代和烹饪方法,都能让美味与健康兼得。
注意事项
    保持透析区域清洁 选择一个固定的地方,最好是一间独立的房间进行透析,使用消毒液定期擦拭机器表面,做好卫生工作。
    观察身体信号 定期记录体重和血压,以监控患儿的健康状况;如果发现任何异常,及时医生、护士的帮助。
    心理支持 及时给予患儿关怀和支持,缓解他们的紧张情绪。必要时,家长可以带患儿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家庭和社会支持
    家长的关心和陪伴,能显著改善患儿的治疗体验。加入支持小组,与其他有相似经历的家庭交流,也有助于分享经验和获取情感支持。让患儿参与一些简单决策,如安排透析的时间或选择适合的透析液类型,增加他们的参与感和责任心。
    腹膜透析是常规的肾脏替代治疗技术,家长可以在医生协助下,帮助患儿顺利进行治疗,帮助患儿过上健康的生活。
    (作者供职于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儿科)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