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结核病与麻风病的防治 |
|
□张艳秋 每年3月24日是世界防治结核病日,而每年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被定为世界防治麻风病日。作为两种历史悠久的慢性传染病,结核病和麻风病至今仍是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挑战。设立这两个国际纪念日的核心意义在于持续唤起公众关注,在全球范围内加强疾病防控体系建设,共同应对传染病对人类健康的长期挑战。 临床表现 结核病 结核病由结核分枝杆菌引发。该病原体具有多器官侵袭性特征,尤以肺结核较为常见。其传播途径主要为飞沫传播,感染者通过咳嗽、打喷嚏或言语产生的含菌气溶胶可造成人际传播。典型临床症状包括持续性咳嗽(≥2周)、咯痰、午后潮热、夜间盗汗及渐进性消瘦,重症患者可出现呼吸困难、咯血等呼吸系统危象,部分病例可发展为肺外结核。 麻风病 相较而言,麻风病由麻风分枝杆菌所致,主要累及皮肤与外周神经系统。传播方式除飞沫传播外,长期密切接触亦为重要感染途径。麻风病呈渐进性发展,早期表现为皮肤色素脱失斑块伴局部感觉丧失。随着病程进展,麻风病可引发外周神经损伤,导致痛温觉障碍、运动神经功能障碍,晚期病例可见特征性面容改变、手足畸形及肢体残疾等不可逆性损害。 共性特征 二者具有显著的病原学关联性,致病菌均属分枝杆菌科,具备抗酸染色特性及形态学相似性。在传播机制方面,均以飞沫为核心传播途径,病原体可通过感染者咳嗽或打喷嚏形成的气溶胶实现扩散。 在流行病学特征方面,两者均呈现长期潜伏期(数月至数十年),无症状感染者构成潜在传播源,极大增加防控复杂性;在致病机制层面,免疫调节机制起核心作用,宿主细胞免疫功能缺陷者易感性显著升高。 差异性特征 病原体特性不同 结核分枝杆菌,环境耐受性强;麻风分枝杆菌,对紫外线及高温敏感。 靶器官差异 结核病,呈多系统侵袭(以肺部为主);麻风病,主要累及皮肤与周围神经。 临床表现迥异 结核病,以呼吸道症状及消耗性体征为特征;麻风病,则表现为皮肤斑块、感觉障碍及神经损伤体征。 预防策略分化 结核病,依托卡介苗接种实现儿童预防;麻风病,依赖早期病例筛查与传染源管理。 治疗结局差异 结核病,采用标准化疗方案,治愈率>85%;麻风病,需要多药联用,及时治疗可以降低致残风险。 共病现象 麻风病因临床表现多样且缺乏特异性,常与皮肤病(如结节性红斑)、神经病变、自身免疫性疾病及感染性疾病(皮肤结核、梅毒等)产生鉴别诊断困难。临床文献记载:1例类脂质渐进性坏死患者曾历经长达3年的误诊,后来患者因长期皮肤症状辗转多家医疗机构就诊,最终确诊为结核病与麻风病双重感染。研究结果显示,免疫缺陷状态可能增加多病原体共感染风险。 结核病与麻风病既可独立存在,亦可形成共感染或交叉反应,这种复杂关系对临床诊断构成挑战。当前防控重点在于加强医务人员对“两病”的鉴别能力,完善早期筛查体系。对于确诊患者,严格执行标准化治疗方案是阻断疾病进展的关键措施;同时,需要重视免疫调节治疗,以改善预后。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