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德西
植物的生长寿命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有的是多年生植物,多数遵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有的是一年生植物,有的只生长半年或几个月。 我们今天要谈的中药柴胡,有自己独特的生长规律:第一年,主要长叶和根;第二年,开花结果;种植2年~3年,采收根部入药。它既耐寒又耐旱,生命力之强令人称道;不仅能自然繁殖,还可以通过扦插栽培。 南北柴胡 差异明显 柴胡最早以“茈胡”为名收录,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释名道:“茈字有柴、紫二音,茈胡之茈音柴……”柴胡的根细长而直,表面为黑褐色,质地坚韧,干燥后形如枯柴;茎直立,分枝少,上部纤细,下部木质化明显,整体观感“柴质化”。 “胡”字与柴胡生长的地域有关,我国古代将北方称为“胡地”。因此,古医书所记载的“茈胡”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北柴胡。 南柴胡的质地较轻,疏泄之力强而偏燥,故南方有“柴胡劫肝阴”之说,认为其燥性过大,实则是误用了南柴胡,并非北柴胡。 由于地域不同,人们的体质各异,即使是同一种北柴胡,在我国南北地区的用量也是不一样的。有一次,我与一位东北朋友一起会诊一位围绝经期的患者,她有点儿抑郁,这位东北朋友竟然为患者开了30克的柴胡。 在回来的路上,我问东北朋友怎么用这么大剂量的柴胡,不怕伤肝吗?东北朋友竟然说不会的,在东北经常这么大剂量地用柴胡。河南医生用柴胡疏肝时,用量多在10克左右。 到了南方,柴胡的用量越来越小,这与体质、地域、气候、饮食习俗及医者的知识传承有着密切关系。 柴胡是伞形科的,而银柴胡是石竹科的。有些人误将后者认作柴胡。因为其产地在银州,所以叫银柴胡。其实,它不是柴胡,而是另一种药用植物。 银柴胡出自《本草纲目》,别名土参,性寒,功能为凉血清热,主治内伤发热。 “推陈致新” 《本经》上品 柴胡质地坚实、气味清苦。一般认为,柴胡具备三种功效:升清阳气、疏达气机、清热解表。 在临证时,柴胡的剂量不同,功效各异。通常5克以内的柴胡,常用于升清阳气;10克左右的柴胡,能起到疏达气机的作用;若要清热解表,则需要用15克~30克的柴胡,甚至更多。当然,不论发挥哪种作用,用量大时还要考虑患者的体质。 书上说,柴胡的功效是升举阳气、疏肝解郁、解表清热,简单地说就是“清、解、升”。但书上没有说柴胡能“推陈致新”,这一点儿是缺憾。要谈药物的功效,还是要回头去看《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 《本经》将柴胡列为上品,说它“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久服轻身、明目、益精”。这一段文字容易理解:“主心腹,去肠胃中结气”,表明柴胡是调理消化道气机的良药,对胃、小肠气滞均有疗效;标明“推陈致新”这4个字,是对柴胡作用的最高评价。 这里说“久服轻身、明目、益精”,不是说柴胡是补药,而是说药效的结果,是祛邪,是调和,是解郁,通过祛邪而扶正,其结果就是“轻身、明目、益精”。 只有“推陈”才能“致新”,这说明柴胡是祛邪药,是解郁药,也可以说是疏解肝胆药。从另一个方面说明,解郁是治疗许多疾病的前提。郁解了,气血才能通畅,才能达到“轻身、明目、益精”之境地,这就是“致新”。在《本经》中出现“推陈致新”这4个字的仅有3味药,那就是柴胡、大黄、硝石。 柴胡与人体气机紧密相关,人体外部的营卫之气和内部的胃肠之气皆属气机范畴,不宜将其视为治疗半表半里证的药物。在表证、里证治疗方面,柴胡同样能发挥作用。如此理解,方能尽显柴胡调和之妙。 外感内伤 配伍要妙 柴胡可解表退热,主治外感发热;对于内伤发热,只要配伍得当,也会有好的疗效。例如,柴胡配伍甘草。柴胡与甘草是小柴胡汤的主要药物。有人认为,甘草在小柴胡汤中无足轻重、可有可无,其实不是这样的。在《伤寒论》中,小柴胡汤加减,可以去掉黄芩(腹中痛)、半夏(胸中烦而不呕)、人参(渴)、大枣(胁下硬)、生姜(咳者去掉生姜、人参、大枣),而不能去掉的则是柴胡与甘草。因此,有人用柴胡甘草合剂治疗慢性肝炎,取得一定疗效。 柴胡为疏肝理气的要药,而甘草可解毒、缓解肝郁、和中。柴胡与甘草配伍,常用于治疗慢性肝胆疾病。我非常喜爱用经方,并且尊崇经方的配伍规律。遇到肝胆疾病时,很快就会在脑海里浮现出柴胡与甘草的配伍,随手写出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本文由全国名中医毛德西讲述,文字由廉万营、王举静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