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榜
2009年3月10日初诊:马某,男性,42岁。患者4天前右踇趾开始出现红肿热痛,曾在当地医院被诊断为痛风,应用秋水仙碱类药物治疗后症状略有缓解。患者担心其副作用较大,寻求中医治疗。 诊见:患者右踇趾关节发红、发热、肿胀、疼痛,夜间痛甚,全身发热,体温在37.5摄氏度左右,饮食一般,夜寐差,小便黄,大便干,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患者有脂肪肝病史5年,嗜食肥甘厚味。 诊断:痛风(痛风性关节炎)。 治则:清热祛湿、化瘀通络。 方药:祛痹痛风饮(加减)。柴胡9克,黄芩15克,葛根30克,栀子15克,萆薢30克,薏苡仁30克,大黄12克,金果榄15克,甘草10克。共10剂。每天1剂,水煎服。 医嘱:戒烟酒,卧床休息,多饮水,坚持低嘌呤、低脂肪饮食,调畅情志。 2009年3月20日二诊:患者体温恢复正常,跖趾关节皮色变暗,呈淡紫色,皮肤皱缩,伴有脱屑,时有瘙痒,疼痛已基本消失,饮食及睡眠情况良好,舌质暗、苔薄白,脉弦数。 辨证:血瘀。 治则:以上方为基础,去掉黄芩、金果榄、栀子,加刘寄奴以破血通经、散瘀止痛,加苍术以化湿健脾。共15剂。每天1剂,水煎服。 按语:患者为青壮年男性,平素喜食肥甘厚味,易致湿热内生,蕴积于肌肤,故而患处发红、发热;湿性趋下,易侵袭人体阴位,故发病于右足第一跖趾关节处;湿邪作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导致脾阳不足,运化功能失常,水湿积聚,进而出现肿胀;气机受阻,不通则痛,故跖趾关节疼痛难忍,又因夜间阴盛阳衰,湿邪凝聚,因此夜间疼痛加剧;湿热相互交蒸,出现发热不适,体温偏高;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均为湿热蕴结之象。方选祛痹痛风饮(加减)。方中柴胡、黄芩、葛根,解肌清热;金果榄、栀子性寒,清热解毒;大黄,清热泻火,能使热毒从下而解。正如《药品化义》中记载:“大黄气味重浊,直降下行,走而不守,有斩关夺门之力。”陈皮,理气燥湿;萆薢、薏苡仁,渗湿消肿;甘草,调和诸药。二诊时,患者湿邪渐消,热邪已经祛除,瘀血之象显现,此阶段表现为湿瘀阻络型,故给予化瘀祛痹痛风饮,以化湿祛瘀通络。上方去掉黄芩、金果榄、栀子,加用刘寄奴以破血通经、散瘀止痛,加苍术以化湿健脾。患者服用第1剂中药后,疼痛明显缓解。二诊后,患者行走时右足踇趾处仅有轻微不适,发红、疼痛症状消失,治疗效果显著。 (作者系河南省中医药学科青苗人才代表性传承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