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发枝
案例一 2014年4月24日初诊:李某,男性,70岁,间断胸闷、气短、心悸2年。 患者2年前出现胸闷、气短、心悸,在某医院被诊断为冠心病,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半个月前症状复发,患者住院治疗后症状减轻。患者出院后,为进一步改善症状,寻求中医治疗。患者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 诊见:胸闷、气短、心悸,活动后加重,咳嗽,时有痰鸣,便溏,舌质淡、苔白滑,脉沉弦。 辨病:支饮(心力衰竭,慢性支气管炎)。 辨证:桂苓五味姜辛夏汤证。 方药:生晒参15克,桂枝20克,防己20克,茯苓30克,干姜10克,五味子10克,细辛3克,清半夏10克,紫苏叶12克,甘草10克,厚朴12克。共7剂。每日1剂,每剂煎2次,每次煎半小时。 2014年5月5日二诊:患者服药后症状好转。守上方继服7剂,症状基本消失。 按语:该患者为心力衰竭合并慢性支气管炎而发咳喘,从脉证来看,当属寒饮郁肺之支饮,故用桂苓五味姜辛夏汤温肺散寒、降逆化饮;合木防己汤(去掉石膏),益气通阳、利水散饮;加紫苏叶、厚朴,有半夏厚朴汤之意,可以理气化痰,助寒饮之消散。 案例二 2013年12月31日初诊:周某,男性,70岁。 患者流清鼻涕,打喷嚏,咳喘痰鸣,咯白痰或黄痰,便溏,遇冷加重,反复发作5年多。患者此次发作半个月,舌质淡、苔薄黄而润,脉弦。 辨病:支饮(慢性支气管炎,伴肺气肿)。 辨证:桂苓五味姜辛夏汤证。 方药:桂枝20克,茯苓30克,干姜12克,五味子12克,细辛3克,清半夏20克,杏仁12克,炒苏子12克,黄芩12克,厚朴12克,鱼腥草30克,冬瓜仁30克,炙甘草12克,大枣5枚。共7剂。每日1剂,每剂煎2次,每次煎半小时。 2014年1月20日二诊:患者服药后症状大减,继服15剂。 2014年2月9日三诊:患者上述症状均有所减轻,无黄痰,食欲稍差。 方药:桂枝20克,茯苓30克,干姜12克,五味子12克,细辛3克,清半夏20克,杏仁12克,紫苏叶12克,厚朴12克,生山药60克,炒苏子12克,炙甘草12克,大枣5枚。共15剂。 2014年3月24日四诊:患者症状再减,时咯白痰,咽不利,大便溏。上方加盐补骨脂12克,继服20剂。患者服药后症状缓解。 按语:该患者既有寒饮郁肺之咳喘、流清鼻涕,又有郁久化热之黄痰,故初诊、二诊均加清化痰热之黄芩、鱼腥草、冬瓜仁,另加杏仁、苏子、厚朴,以止咳化痰;三诊患者无黄痰,但食欲稍差,故去掉黄芩、鱼腥草、冬瓜仁,加补脾肾之山药;四诊时症状再减,大便仍溏,说明肾阳亦虚,故加盐补骨脂以补肾固肠。寒饮郁肺者,若见黄痰,说明郁久化热,可酌加清化痰热之品。 案例三 2014年9月3日初诊:刘某,女性,79岁,肺气肿、肺心病病史长达10年。 10年前,患者出现咳嗽、咯痰,遇冷加重,被当地某医院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并肺气肿、肺心病。 刻诊:咳嗽,咯白痰,动辄气喘,左肺底可闻及湿啰音,下肢水肿,舌质黯淡、苔白滑。 辨病:支饮(慢性支气管炎并肺气肿、肺心病)。 辨证:桂苓五味姜辛夏汤证。 方药:桂枝24克,茯苓30克,干姜12克,五味子12克,细辛3克,清半夏24克,人参15克,炒苏子20克,甘草12克。共2剂(中药颗粒剂)。每日1剂,早、晚各1次,开水冲服。 2014年9月5日二诊:咳喘稍减,下肢仍水肿。守上方加黄芪50克,防己20克。共7剂。 2014年9月12日三诊:患者服药后,下肢水肿及咳喘均减轻。 方药:桂枝24克,茯苓30克,黄芪50克,防己20克,干姜12克,五味子12克,细辛3克,人参15克,紫苏叶20克,炙甘草12克。共7剂。患者服药后,症状基本消失。 按语:该患者的咳喘属于肺心病心力衰竭之较轻者,故初诊仅取2剂以观后效;二诊咳喘稍减,但下肢仍然水肿,提示方药不完全对证,故加黄芪、防己,与前方之桂枝、人参、茯苓合用,有木防己汤及防己茯苓汤之意;三诊咳喘、水肿均减轻,说明方证相符,加紫苏叶以理气,有助于饮邪之消散。患者服药后,症状基本消失,短期疗效较好。 案例四 2014年6月12日初诊:陈某,男性,66岁,咳喘,咯白痰或黄痰3年。 3年前,患者出现咳喘、咯白痰或黄痰,遇冷加重,食欲不振,少腹热,小便不利,舌质淡、苔白,脉沉弦。 辨病:支饮(慢性支气管炎,伴前列腺肥大)。 辨证:桂苓五味姜辛夏汤证。 方药:桂枝30克,茯苓30克,干姜12克,五味子12克,细辛3克,清半夏15克,制附子10克,白术12克,白芍12克,甘草10克。共5剂。每日1剂,每剂煎2次,每次煎1小时。 2014年6月17日二诊:患者症状减轻。上方略有加减,继续治疗。 处方:桂枝30克,茯苓30克,干姜12克,白芍12克,五味子12克,细辛3克,清半夏20克,制附子10克,炙甘草10克。共15剂。 2014年7月1日三诊:患者症状较二诊减轻。继服15剂后,患者症状基本消失。 按语:该患者咳喘伴小便不利而少腹热,乃慢性支气管炎伴前列腺肥大引起的。病机为寒饮郁肺,少阴阳虚,气化不利,故用桂苓五味姜辛夏汤温肺散寒、降逆化饮;合真武汤,以温肾通阳化气;少腹热是水停下焦,阳郁所化之标热,随着小便之通利,其热自散。 案例五 2017年1月10日初诊:张某,男性,59岁,咳嗽、咯白痰10天。 10天前,患者出现咳嗽、咯白痰,遇冷加重,既往有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病病史,心脏支架介入手术2次。 刻诊:有气上逆则咯白痰,遇冷加重,流清鼻涕,打喷嚏,二便正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辨病:支饮(慢性支气管炎)。 辨证:桂苓五味姜辛夏汤证。 方药:桂枝20克,茯苓20克,干姜12克,五味子12克,细辛6克,清半夏20克,杏仁10克,炙甘草15克。共7剂。每日1剂,每剂煎2次,每次煎半小时。 2017年1月17日二诊:患者服药后,咳嗽基本痊愈,继服5剂,巩固疗效。 案例六 2019年2月11日初诊:赵某,男性,55岁,咳嗽、咯白痰30年而就诊。 患者咳嗽病史长达30年,有吸烟史,外感或受凉后咳嗽加重,夜间打鼾。 刻诊:咳嗽、咯白痰,流清鼻涕,遇冷加重1个月,口苦6个月有余,大便溏(每日4次),舌质淡红、苔白,脉弦。 辨病:支饮(慢性支气管炎)。 辨证:桂苓五味姜辛夏汤方证。 方药:桂枝20克,茯苓15克,干姜12克,五味子12克,细辛10克,清半夏12克,柴胡12克,黄芩10克,炙甘草12克。共7剂。每日1剂,每剂煎2次,每次煎半小时。 2019年2月18日二诊:患者服用上方后,症均减轻。在原方基础上,加杏仁10克。共12剂。 按语:该患者因口苦,故合小柴胡汤(去掉人参、大枣)。 (作者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