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密
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即使经过急性期的治疗,康复期的心脏保养护理依然非常重要。科学合理的护理措施能够帮助患者改善心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再次发病的风险。 合理饮食调养 康复期患者应遵循低盐、低脂、低糖的饮食原则。减少钠盐摄入量,每日食盐量不超过5克,可有效控制血压,减轻心脏负担。控制脂肪摄入量,尤其是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避免食用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高脂肪食物。适量增加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量,如橄榄油、鱼油等症状,有助于调节血脂,保护心血管。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量,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可促进肠道蠕动,减少胆固醇吸收,预防便秘,避免因用力排便而加重心脏负担。同时,要注意控制每餐的进食量,避免暴饮暴食,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则,防止心脏负荷过重。 适度运动锻炼 在医生的评估和指导下,逐渐开展适度的运动锻炼。康复早期可进行一些简单的活动,如床边坐立、缓慢行走等,随着身体状况的改善,逐渐增加运动强度和时间,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练习瑜伽等。运动频率一般每周3次~5次,每次运动30分钟左右。运动过程中要注意监测心率、血压等指标,如出现心慌、胸闷、呼吸困难、头晕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运动,并及时就医。适度运动有助于增强心脏功能,提高心肺耐力,促进血液循环,但必须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 规范药物治疗 严格按照医嘱按时服用药物,如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他汀类降脂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β受体阻滞剂等。这些药物能够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脂、稳定斑块、改善心肌重构、降低心脏负荷等,对于预防心肌梗死复发和改善心脏功能具有重要作用。患者不能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如有疑问或不良反应,应及时与医生沟通。 心理调适与压力管理 心肌梗死患者康复期往往会面临心理压力和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心理因素对心脏健康有着重要影响,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可导致交感神经兴奋,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加重心脏负担。因此,患者要学会自我心理调适,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可通过与家人、朋友交流沟通,参加社交活动,培养兴趣爱好等方式缓解心理压力。必要时,可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进行心理疏导和治疗。 定期复查监测 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包括心电图、心脏超声、血脂、血糖、血压等检查项目,以便及时了解心脏功能恢复情况和各项指标的控制情况。医生可根据复查结果调整治疗方案和护理措施。患者在家中也应学会自我监测,如每日测量血压、心率,观察有无胸痛、呼吸困难、水肿等症状,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心肌梗死患者康复期的心脏保养护理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过程,需要患者自身及其家属的共同努力,从饮食、运动、药物、心理等多方面入手,全方位呵护心脏健康,才能更好地促进康复,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复发风险,让患者重新回归健康生活。 (作者供职于山东省烟台桃村中心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