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特别报道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要闻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七版:临证
 上一版    下一版  
中医辨治疾病两则
腕踝针在耳鼻喉科的应用
黄芪桂枝五物汤的临床应用
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口臭
虎符铜砭刮痧调治小儿抽动障碍
1
11 1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中医辨治疾病两则
 


□郑启仲

案例一

张某,男性,3岁10个月。患儿痉挛性咳嗽1个多月,在当地医院用抗生素及止咳中成药治疗后无效。患儿阵发性痉挛性咳嗽每日发作10余次,咳时两手握拳,面赤屈腰,颈脉怒张,涕泪横流,咳后呕吐痰涎及胃内容物,纳差,大便干,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诊断 百日咳痉咳期。
  证属 木火刑金、痰热壅肺。
  治则 清肝泻火、化痰止咳。
  方药 镇肝止咳汤(加减)。柴胡6克,生白芍6克,代赭石6克,青黛1克,炒僵蚕6克,胆南星3克,黄芩6克,大黄3克,甘草3克。共3剂。水煎,每天1剂。
  二诊 患儿每日痉挛性咳嗽发作次数减为五六次,呕吐痰涎减少,大便通,舌红减轻,黄苔变薄。上方去掉大黄,再进3剂。
  三诊 患儿痉挛性咳嗽已止,精神好转,便通食增,舌淡红、苔少。上方去掉青黛、胆南星、黄芩,加沙参10克,麦冬6克,五味子3克。患儿服用4剂后,痊愈。
  按语 咳嗽一证多从肺论治“见咳止咳,咳反不止。”《黄帝内经》中记载:“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肝咳不已,则胆受之,胆咳之状,咳呕胆汁。”肝气升发而主疏泄。在生理上,肺气的肃降要靠肝气的疏泄,肺气的肃降正常也有助于肝气的条达。在病理上,二者则相互影响,若肝郁化火,循经上行,灼伤肺络,则可出现胁痛、易怒、咳逆、咯血等肝火犯肺(木火刑金)之证。本例患儿出现痉挛性咳嗽1个月有余,因热盛便干故投镇肝止咳汤加黄芩、大黄,3剂症减,6剂痉咳止。三诊去青黛、胆南星、黄芩,加沙参、麦冬、五味子养阴敛肺而收全功。

 

案例二

朱某,女性,11岁。患儿2年前全身皮肤出现红斑,双下肢无力,在某医院被诊断为皮肌炎。住院治疗3个月后,患儿病情缓解出院,每天服用泼尼松20毫克维持治疗。近半年来,患儿病情出现反复,红斑增多,双下肢无力加重,故到笔者处就医。
  症见 患儿全身遍布红斑,色紫暗;双下肢浮肿,四肢无力以下肢为重,行走迟缓,下蹲后不能起立;大小便靠家人帮扶,大便溏,小便清;舌体胖,质淡红略紫、苔白腻,脉沉细。
  中医诊断 痰证。
  西医诊断 皮肌炎。
  辨证 气虚血瘀、脾虚湿注。
  治则 益气化瘀、健脾燥湿。
  方药:补阳还五汤合四妙丸(加减)。黄芪30克,当归6克,赤芍6克,川芎6克,红花6克,鸡血藤10克,苍术15克,怀牛膝10克,黄柏6克,炒薏苡仁15克,桂枝10克,蜈蚣1条。每天1剂。水煎,分早、晚两次服用。
  二诊 上方连服28剂后,患儿自觉四肢较前有力,红斑紫暗转红,下肢浮肿减轻,皮下结节无明显缩小,饮食可,二便调,舌质淡紫、苔薄白,脉沉缓。守法加化痰、软坚、散结之品,进行调整。
  方药 黄芪60克,当归10克,赤芍10克,红花10克,川芎10克,鸡血藤15克,苍术30克,怀牛膝15克,炒薏苡仁15克,桂枝10克,夏枯草15克,昆布10克,海藻10克,生牡蛎15克,半夏6克,陈皮6克。每天1剂。水煎,分早、晚两次温服。
  三诊 上方连续服用35剂后,患儿病情进一步好转,下蹲后可自行起立,红斑开始消退,硬块变软变小,下肢浮肿明显减轻,舌质淡红,苔薄白,脉较前有力,自行停用泼尼松。效不更方,在上方基础上黄芪剂量增至90克。
  四诊 上方服用105剂时,症状趋平,全身红斑大部分消退,硬结大部分消失,四肢肌力进一步增强,已能自行下蹲起立及走路。检查结果基本正常。患儿继续进行中药治疗,家长及患儿信心倍增。
  方药 黄芪90克,当归10克,丹参15克,鸡血藤15克,苍术15克,怀牛膝15克,炒薏苡仁15克,桑寄生15克,续断15克,生牡蛎15克,昆布10克,海藻10克,半夏10克,陈皮10克。每天1剂。水煎,分两次服用。患儿服药60剂后,红斑、硬块消失,全身皮肤恢复正常,四肢活动如常,可以正常生活。为预防病情复发,上方减量后改为隔天服用1剂,进行巩固治疗。患儿连续服药3个月,诸症悉平,停药观察。患儿再次进行实验室检查,一切正常。以后患儿连续3年进行身体检查均未发现异常。随访10年,患儿疾病未见复发。
  按语 皮肌炎属祖国医学“痿证”“肌痿”范畴。该患儿临床表现一派气虚血瘀、脾虚湿注之证,故投补阳还五汤合四妙丸加化痰、软坚、散结之品而奏效,守法重剂再进,诸症递退,后期加入补肾强筋之味而收全功。虽然患儿仅有11岁,但是方中黄芪剂量增至90克时并无塞中碍胃之弊。因此,辨证准确,大虚应以重剂补之。
    (作者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