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提前背诵经典 跟上老师讲课节奏 |
|
□代欣欣 背诵经典是学习中医的基本功之一,是学习中医过程中的“一砖一瓦”,只有把经典背会了,就像有了一把“金钥匙”、一块“敲门砖”。莫不说历代名医都有着扎实的背诵功底,但是最快最稳妥进入中医之门的方法就是背诵经典。因此,刚开课,我的两位老师就着重强调背诵经典并安排提问。 初始背诵经典是枯燥的,有的晦涩难懂,有的背不顺,有的背完就忘,尤其背诵叶天士《温热论》中关于舌象的内容:“或黄或浊……或白不燥,或黄白相间,或灰白不渴……或黄甚,或如沉香色,或如老黄色,或中有断纹……”舌象、方剂、方药掺杂在一起。对此,我只能先通读一遍,翻书查找不认识的字,再把意思了解十之七八分,剩下的就是摇头背诵了。虽然是古文,但是在背诵经典过程中,我渐渐明白了其中的含义。真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直到把经典条文背到不假思索、张口就来、毫无停顿。《温病学》和《内经选读》要求背诵的条文,我终于背熟了。 温病学老师在讲风温的内容时,给我们分享了一个医案,并让我们探讨一下:张某,男,8岁。初诊时间:1989年12月4日。患儿3天前“感冒”后发热、恶寒、咽痛、咳嗽、气喘,在社区卫生服务站用麻黄汤(加减)治疗,服药后汗出,患儿体温稍降,但是咽痛剧烈、气喘不缓解,稍后体温复升、头痛,来求诊。患儿就诊时体温39摄氏度,无恶寒,无出汗,咳嗽痰黄,喘促,扁桃体肿大,可见脓性分泌物,颈胸部可见细小红疹,舌边尖红,苔黄,脉数。 当时我看到关键词“发热”,又用“麻黄汤(加减)发汗,无汗出,细小红疹”,脑子里浮现“太阴温病,不可发汗,发汗而汗不出者,必发斑疹……发疹者,银翘散去豆豉,加生地、丹皮、大青叶、倍玄参主之。禁升麻、柴胡、当归、防风、羌活、白芷、葛根、三春柳。”我立刻反应过来,认为应该用银翘散(加减);老师揭晓答案,正是银翘散(加减),让我振奋不已。若是我没有提前背诵经典,我肯定想不出答案,这便是“学以致用”的最佳表现。就在这样“学”与“背”的交换中,我的学习效率大大提高,因为有了信心,所以每节课都很专注。当真是“背书需要早下手”。因此,我也明白了“中医入门的唯一方法就是背诵经典”的重要意义。 在上课时,老师常常会给我们分享医案,有的医案会附有所依据的条文等。在学习《温病学》和《内经选读》的过程中,我认真分析每个条文对应的病案,因为“万变不离其宗”,“宗”就是经典条文,条文是原理,医案是应用。提前背诵经典,有了依据,那么在分析病案时就容易了。“钥匙”有了,能不能插对“锁孔”,还需要我们多分析医案、多侍诊,把“钥匙插对锁孔”。 在课堂上,我认真听老师分析的医案,并做好笔记,把医案收集起来,以便自己下课后复习;下课后,多去图书馆,多查找资料,多看一些医案,例如《当代名医临证精华》类似的书,提高自己分析医案的能力。刘渡舟说过:“不背一点儿书,是没有功夫可言的。”确实是这样的,只有自己有牢固的基础,才能在中医道路上走得远走得稳。 《医宗金鉴》记载:“医者,书不熟则理不明,理不明则识不精。临证游移,漫无定见,药证不合,难以奏效。”因此,我们要熟背中医经典,培养中医思维。因此,对于中医经典要继而常读常新。 (作者就读于河南中医药大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