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中医诊治呼吸系统疾病的思路 |
|
□蔡坤坤 冬春季是呼吸系统疾病的高发时期,临床表现为咳嗽、咯痰、鼻塞、流鼻涕、喘息、发热等。在中医理论中,呼吸功能主要归属于肺,并与鼻、喉、气管等器官紧密相连,共同构成“肺系”。 肺有“五脏六腑之华盖”之称,主气司呼吸,朝百脉、主治节,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对全身的气机升降出入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此外,肺还主宣发肃降,能宣发卫气于肌表,以抵御外邪入侵;肃降则使体内浊气得以排出,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护着人体内在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在中医理论体系中,呼吸系统疾病被归类为“温病”“咳嗽”“感冒”等。中医认为,此类疾病的发生主要与外邪侵袭、正气不足有关,正如《黄帝内经》所言:“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若此刻机体处于禀赋不足、脏腑功能虚损之时,就极易感受外邪(多兼夹时邪)而发病。 邪从口鼻入侵,肺主卫外,合皮毛,开窍于鼻,上系咽喉。外邪犯肺,肺气失常,故出现一系列肺系症状,如咳嗽、鼻塞、流鼻涕、打喷嚏等,如卫气失于宣达,则可见恶风寒、发热、头痛等卫表症状。 病因多为外邪,由口鼻而入,病位在肺卫,也可累及脾、胃等多个脏器。基本病机为肺气失宣,肺气上逆及肺气郁闭,在疾病过程中有虚、寒、湿、热、痰、毒、瘀等病机变化。 调整生活方式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中医强调“天人合一”的观念,人应适应自然界的变化规律,与天地相应,注意气温变化,及时增减衣服。只有起居有常,才能保持正气充沛,预防疾病。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合理饮食是防治肺系疾病的重要一环。 均衡营养,合理膳食。中医强调“药食同源”,药借食力,食助药威,增加清肺润肺、滋阴润燥食物的摄入量,可以增强呼吸系统的保健防御功能,在冬季多吃润肺防燥的白色食物,有助于金水相生。 坚持适度运动,是预防呼吸系统疾病的有效手段。中医认为,运动能够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增强体质。如练八段锦、打太极拳等,能增强身体免疫力,预防呼吸系统疾病。 心理调节,保持心态平和。中医认为情志与脏腑功能密切相关,《黄帝内经》记载:“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过度悲伤会损伤肺气,所以应保持心情愉悦,避免忧愁悲伤,有助于肺气宣发,维护肺的正常功能。 辨证施治 辨证用药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进行辨证开方,可选择汤剂、代茶饮、中成药等形式。应以扶正祛邪为主,针对不同体质选择药物进行治疗。对于平素易感冒、倦怠乏力、多汗怕风等气虚体质人群,可选用黄芪、党参、白术、防风等健脾益气的药物;对于面色萎黄、食欲缺乏、饭后腹胀、大便黏滞的痰湿体质人群,可选用陈皮、茯苓、藿香、佩兰等健脾化湿的药物;对于夜间盗汗、口干舌燥、手足心热的阴虚体质人群,可选用沙参、麦冬、玉竹、石斛等养阴润燥的药物;对于畏寒怕冷、夜尿频繁、手足不温、便溏的阳虚体质人群,可选用杜仲、肉桂、干姜、菟丝子等温阳散寒的药物。 穴位贴敷 通过在特定穴位给药,可促使药物与经络同时发挥作用,即药物的皮肤吸收和经络的局部刺激,发挥整体调理作用。选择方药:甘遂、细辛、紫苏子、莱菔子、白芥子等。用法:以一定比例研末,以鲜姜汁或蜂蜜等液体调制后使成糊状及软膏状,敷贴于人体局部或穴位。此外,选择适宜的时间进行穴位贴敷能事半功倍,例如顺应春季、夏季阳气生发旺盛时节。 艾灸 “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艾灸具有温经散寒、扶阳固脱、化瘀散结、防病保健等作用,通过艾叶的药理作用以及点燃时的热力,配合辨证取穴,对穴位进行温热刺激,从而达到温经散寒、促进人体气血运行、增强人体肺功能,预防外感疾病的作用。常用的灸法如:隔物灸、雷火灸、温和灸、太乙灸等。 熏艾 在室内适量熏艾,可以对环境起到一定的杀菌消毒作用,点燃艾条后置于艾灸盒内,关闭门窗,烟熏30分钟后,打开门窗通风。熏艾期间,人员避免长时间待在室内,并注意防火。 耳穴压豆 在中医理论中,耳朵是一个反射区,与身体的各个器官和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灵枢·口问》云:“耳者,宗脉之所聚也。”耳穴压豆是使用贴有材料的胶布对准穴位贴压,刺激耳郭穴位或反应点,通过经络传导,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刮痧疗法 具有疏通经络、散风祛寒、调节气血运行的功效,尤其适合感冒初期。操作方法是使用刮痧板在患者后背部正中的督脉及脊柱两侧的膀胱经循行处,在局部皮肤擦涂适量刮痧油后,由上向下沿着一个方向刮擦,每次5分钟左右,以出痧为度。 推拿疗法 可扶助人体正气、疏通经络、调整脏腑功能、提高抗病能力。例如,补脾经,从拇指内侧的指尖向指根推;补肺经,从无名指的指尖向指根推等。 芳香疗法 纯中药散发芳香气味,化浊解毒,芳香使人气血流畅、脏腑安和,增强机体免疫力,可鼓舞正气,抵御外邪。具体方法包括水煎取液,室内熏蒸、研末香炉点燃或香囊佩戴。对成分过敏或有过敏性鼻炎、哮喘者禁用。 (作者供职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