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天使之声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要闻
PDF版查看  第六版:中医药周刊·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六版:中医药周刊·视界
 上一版    下一版  
以“中和之道”培养遣方思维
中医诊治呼吸系统疾病的思路
提前背诵经典 跟上老师讲课节奏
局部与整体齐观治疗骨伤探析
1
11 1 2024年12月10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以“中和之道”培养遣方思维
 


□毛峥嵘

全国名中医毛德西认为,和谐社会首先是要求一个“和”字。《淮南子》曰:“天地之气,莫大于和。”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这样解释:“和,相应也。”相应,就是相适应、相回应,要求人的行为不可过激、过偏,已欲立而立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做到互爱互信、互尊互谅,人得其所事得其宜,则社会和谐、生活幸福。
毛德西说:“看病开方,也要行‘中和之道’。”毛德西所开的处方,力猛量大的药物几乎见不到,多是大家常用的药。贵重稀罕之物他几乎不用,即使需要大辛大热之附子,也是由3克~5克开始,根据患者情况逐渐加量。他不轻易应用大黄、牵牛子、番泻叶之类峻药,更不会“跟风跑”。一张处方,药味总数一般在6味~12味。这种治法思维反映在《黄帝内经》中,就是“平衡”。
毛德西常引用《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的一段话:“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所谓“以平为期”,就是“中和”、阴阳平衡,即“中和之道”。这是中医治疗学的总则。一个人的健康是阴阳平衡的表现,而阴阳失去平衡,就表现为疾病,使其阴阳恢复平衡,是治法的总则。在遣方用药时,将各种不同性味、归经的药物配伍在一起,以求纠正疾病的阴阳之偏,这就是“中和之道”。这种观点与实施方法在《伤寒论》中比比皆是。
毛德西认为,临床中多出现相兼证候,如寒热错杂、虚实俱现、升降失序、气滞血瘀、大实有羸状、至虚有盛候等,在纠正这些证候时,所采用的平调寒热、补消兼施、升降有序、气血并举、攻补并用等,都是“中和之法”。
“中和之道”是总的原则,在具体应用时,即实施具体治法时,还要依据证候的性质以及所用药物的性能,进行药物的量化。例如,黄连汤中的黄连与干姜,桂枝汤中的桂枝与芍药,大黄附子汤中的附子与大黄,小青龙汤中的“姜、细、味”等,都包含着“中和之道”的思维。但是这些药物的配伍是否有效,还是“量变则质变”,这要取决于药物的“量”。经方中的药量更是有严格要求的。例如,把桂枝汤中的桂枝量加大,就是桂枝加桂汤,把芍药量加大就是桂枝加芍药汤,这就是经方魅力的所在。
毛德西特别偏爱经方中相反相成的配伍方法,对此他多有研究。相辅相成的配伍,比较简单,也比较直观,例如,大黄配芒硝、黄连配黄芩、黄芪配人参等,但是对疑难杂症远不如相反相成的配伍。为此,毛德西深入研究《伤寒论》中的配伍方法,他在20世纪70年代末所写的《对〈伤寒论〉中相反相成配伍的认识》一文,就是利用“中和”的思维对《伤寒论》药物配伍的影响,在有关《伤寒论》学术领域影响很大,至今还常被《伤寒论》学者所引用。
(作者供职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