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天使之声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要闻
PDF版查看  第六版:中医药周刊·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七版:临证
 上一版    下一版  
中医辨证治疗疾病二则
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
中医内科案例剖析与思考
乔振纲医治冠心病心绞痛之法
打嗝的中医疗法
1
11 1 2024年12月10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中医内科案例剖析与思考
 


□孙玉信

条:辨证之中,细辨病机,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辨:疾病与证而言,证是动态的,病相对是静态的;证与病机而言,证相对是静态的,而病机则是动态的。因此,细辨病机,准确施治,才能取得好的疗效。
  病机是指病证发生、发展、转归的内在机制,也是病证一切临床表现的内在依据。疾病是一个过程,病机作为疾病的内在变化因素,也是一个过程,辨病机论治就是诊断求病机之明,治法以病机而立,方药纠病机之偏,病机是整个临床模式的核心或立足点。辨析病机是否准确,即是用高度概括的病机,应用传统的中医理论,能否合理的阐释疾病刻下的症状,是其基本标准。如《黄帝内经》中记载:“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此之谓也。”
  案例 崔某,女性,46岁,以“手足皲裂7个月有余”为主诉于2015年8月5日初诊。
  症见:手足皲裂,疼痛,伴胃痛、胃胀,进食后加重,大便溏(每天2次~3次),眠安,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
  方药:枳实10克,厚朴10克,炒白术15克,太子参10克,茯苓30克,炒麦芽10克,清半夏10克,干姜10克,黄连10克,苍术15克,地肤子30克,甘草6克。共10剂。水煎服,每天1剂,分早、晚2次温服。
  2015年8月20日二诊:患者手足皲裂减轻,疼痛缓解,胃胀较前减轻,二便正常,眠安,舌质淡,苔薄白,脉细。继以原方加减治之而愈。
  按语:患者手足皲裂乃“四肢末端肌肉失去气血濡养”所致。《四圣心源》中记载:“肌肉者,脾土之所生也。”脾主四肢,脾气盛则肌肉丰满而充实,脾失健运,则精微物质化生不足,四肢末端肌肉失去气血濡养,日久干裂;胃痛、胃胀,为气滞不畅,因此,病机为脾虚气滞、运化失常,治以枳实消痞丸加减。
  条:病变部位以脏腑为主的疾病,多选脏腑辨证。
  辨:病变部位在脏或在腑,或疾病的主症以脏腑为主的,多选用脏腑辨证方法。
  脏腑辨证是将四诊收集到的信息,结合脏腑的生理、病理特点进行归纳,从而推究病因病机,找出疾病的部位、性质,以及邪正盛衰状况的一种辨证方法。其临床应用较为广泛,一般适用于有较明确的脏腑病变症状,如咳嗽、哮喘、咯血、胃痛、肺癌、肝癌、心悸、胸痹等,应用脏腑辨证比较容易把握病机。
  按语:韩某,女性,25岁,以“胃胀2个月有余”为主诉于2015年8月24日初诊。
  症见:患者饮食后胃胀,纳呆,大便干(两天1次),小便调,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无力。患者在当地医院检查,结果显示:胃下垂,下至髂前上棘。
  方药:黄芪20克,党参15克,炒白术10克,当归15克,升麻5克,柴胡5克,陈皮10克,枳壳30克,鸡内金10克,杏仁10克,郁金10克,甘草6克。10剂。水煎服,每天1剂。笔者嘱咐患者每次吃饭后平躺半小时,少进流食。
  按语:脾主升清,脾气虚弱,则无力升举,使胃体失去维系而下垂,治疗以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为主,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使脾气充足,则能更好地维持内脏位置稳定。患者病变部位明确,故选脏腑辨证。
  条:病变部位在四肢,或有明显的经络循行路线上的疾病,可选用经络辨证。
  辨:病变部位在上肢或下肢,或病变部位有明显的经络循行路线,采用顺藤摸瓜的方法,可选用经络辨证,再结合脏腑功能,容易找准病机。经络有一定的循行部位和脏腑络属,它可以反映经络本身及所属脏腑的病证。
  临床上有明显循经走向症状或躯干四肢的病变,或病变局限于某一固定位置,结合有关症状、体征,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判断病属何经、何脏、何腑,辨析病变机制。如头痛一症,痛在前额多与阳明经有关,痛在头侧部多与少阳经有关,痛在头后部多与太阳经有关,痛在巅顶部多与厥阴经有关。四肢内侧出现的病变,多从三阴经入手;外侧出现的病变,多从三阳经入手,循经辨治。
  案例 宋某,女性,48岁,以“足拇指麻木3个月”为主诉于2015年3月6日初诊。
  症见:患者足拇指麻木不适,饮食较差,嗳气,睡眠质量较差,入睡难,心烦,大便不成形(每天1次),口干不苦,舌质红、苔薄白,脉弦细。
  方药:当归15克,炒白芍20克,柴胡10克,白术15克,茯苓30克,薄荷3克,炒酸枣仁30克,川芎10克,木瓜30克,鸡血藤30克,怀牛膝15克,甘草6克,生姜3片,大枣3枚为引。共7剂。水煎服,每天1剂,分早、晚2次温服。
  按语:《黄帝内经》中记载:“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肝、脾两经循行足拇指内、外两侧,患者以足拇指麻木为主症,考虑为肝血不足、经脉失养所致,同时兼见纳差、嗳气、大便不成形等脾虚证,病机为肝(血)脾两虚,经脉失养,故选道通散加味治之。
   (作者供职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