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胆囊息肉需要切除吗 |
|
□陈隆霞 胆囊是人体消化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器官,其中,胆囊息肉是常见的一种胆囊疾病,通过超声检查就可以被发现。如果在超声检查中发现了胆囊息肉,该怎么处理?需要切除吗? 什么是胆囊息肉 胆囊息肉是指胆囊内黏膜上生长的突起,通常呈现为一个隆起的“肉疙瘩”。胆囊息肉在大多数患者身上并不会引起明显的症状,往往是在健康体检或其他检查中无意间被发现。对于一些有症状的患者,胆囊息肉可能会引起一些不适。常见的症状有饭后右上腹疼痛、恶心呕吐,尤其是在摄入含高油脂的食物后。如果患者同时存在胆囊结石或慢性胆囊炎,这些症状可能会更加明显。 大多数胆囊息肉是良性的,且直径较小,但是也存在一定的恶性转变风险,特别是当胆囊息肉直径较大(超过10毫米),或者短时间内迅速增大时,就需要引起注意。此外,胆囊息肉合并胆囊结石或慢性胆囊炎的患者,发生恶变的风险也会增加。 胆囊息肉的类型 根据胆囊息肉的性质,可以将其分为真性胆囊息肉和假性胆囊息肉。 真性胆囊息肉是指已经形成突起的肉状病变,它不会自行消失,而是会随时间逐渐增大,通常是由于胆囊黏膜上皮细胞的增生所致。这种类型的胆囊息肉在超声检查中通常表现为胆囊壁局限性的凸起,边界清晰。如果胆囊息肉的直径超过10毫米或者在短时间内迅速增大,特别是合并有其他高危因素(如胆固醇息肉),则可能存在癌变的风险,建议进行手术治疗,以避免恶变。 假性胆囊息肉,也被称为胆固醇息肉,主要是由于胆汁中的胆固醇浓度过高,导致胆固醇结晶附着于胆囊黏膜上。与真性胆囊息肉不同,假性胆囊息肉可发生脱落现象,也就是所谓的消失假象。这是因为随着胆囊的运动,小的胆固醇结晶可能会从胆囊内脱落。假性胆囊息肉在超声图像中常表现为胆囊壁上的隆起,在形态和边界上与真性胆囊息肉相似。假性胆囊息肉一般不需要手术治疗,可以通过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减少胆固醇的沉积,以及定期复查监测其变化。 胆囊息肉的超声表现 乳头状型胆囊息肉 这种类型的胆囊息肉在超声图像上表现为一个近似圆形的隆起,其形态类似于乳头状突起。在超声图像上,其通常位于胆囊底部。 悬吊型胆囊息肉 这种类型的胆囊息肉也是一种隆起,但是其形态比较扁平,有时甚至表现为类似于悬吊的形态,即连接着一条细长的蒂。这种类型的胆囊息肉可能位于胆囊的任何部位。 壁内型胆囊息肉 这种类型的胆囊息肉是一种突起体,但是其仅局限于胆囊黏膜层之下的壁层内。在超声图像上,其表现为一个圆形或卵圆形的突起,与胆囊壁相连。 广基型胆囊息肉 这种类型的胆囊息肉基底部较宽,在超声图像上表现为类似于蘑菇盖的形态,通常位于胆囊底部,其直径也相对较大。 胆囊息肉要切除吗 胆囊息肉的处理方式可以根据其大小、形态和超声表现来确定。 超过10毫米的胆囊息肉,恶变可能性大,一般建议手术治疗。根据相关研究,胆囊息肉直径超过10毫米时,其恶变的风险明显增加。因此,一旦发现超过10毫米的胆囊息肉,建议行手术治疗,以避免潜在的恶变风险。 小于10毫米的胆囊息肉,超声检查提示存在血流信号,生长快或多发息肉,同样考虑有恶变的可能,建议手术治疗。这是因为,胆囊息肉的生长速度、数量以及是否存在血流信号等因素,也会影响其恶变的风险。 如果超声检查显示胆囊息肉直径小于10毫米,且超声图像中不存在明显的血流信号,恶变的风险相对较低。此时可以选择定期随访观察胆囊息肉的生长情况,并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治疗计划。 另外,如果患者出现餐后右中上腹疼痛、腹胀等不适感,建议就医进行相关检查以确定病因。如果这些症状与胆囊息肉、胆囊结石、胆总管梗阻、复发性胰腺炎等有关,也可能需要手术治疗。对于50岁以上的人群,即使没有明显症状,如果存在5毫米~10毫米的胆囊息肉,并伴有胆囊结石,也建议进行手术治疗。 总之,胆囊息肉是一种常见的疾病,需要引起重视。根据超声检查的结果,可以对胆囊息肉的大小、形态和超声表现进行评估,来确定是否需要手术治疗。 (作者供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人民医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