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河南医政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药周刊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六版:视界
 上一版    下一版  
浅谈冠心病的整体辨治思路
秋燥的病因病机及诊疗特点
治疗慢性胃炎 重在舒肝 突出和胃
跟师侍诊应重视学习经典
1
11 1 2022年8月16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跟师侍诊应重视学习经典
 

跟师侍诊应重视学习经典
□毛进军

   如今,笔者在带教学生时,发现一些学生不明白《伤寒论》中的六经辨证,对辨治法则似懂非懂,也不会用经方辨证,遣方用药。对此,笔者建议学生研读《伤寒论》,不仅对临床实践有益处,还会终身受益。
    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撰写的《伤寒论》,经过千百年来临床验证,疗效卓著。《伤寒论》作为经方医学的理论圭臬,珍贵之处在于理论和临床联系非常紧密,三阴三阳六经辨证明晰,理法中规中矩,方药配伍严谨,注重方证相应。笔者认为,从研读这部经典医籍开始,中医就步入规范的临证之路。
    自古研究《伤寒论》者不胜枚举,名家辈出,并纷纷著书,为《伤寒论》释义,从而形成中医学术史上独特的伤寒学派。
    从《伤寒论》对后世医家的临证指导作用来看,就足以证明这部经典是经得起各个时代临证实践、检验的医籍,是历代医家将最佳临床证据、成功的临床经验和患者的具体情况这三大要素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具体呈现,是安全、有效的循证医学。
    清代医家俞根初在《重订通俗伤寒论》中提出“前哲徐洄溪曰:医者之学问,全在明伤寒之理,则万病皆通”之观点,这充分说明学习《伤寒论》的重要性。北宋医学家林亿在《校定备急千金要方后序》中提出“臣尝读唐令,见其制:为医者皆习张仲景《伤寒》、陈延之《小品》”的观点。北宋宰相王溥在《唐会要·医术·卷八十二》中提出“自今以后,有以医术入仕者……各试医经方术策十道、《本草》二道、《脉经》二道、《素问》十道、张仲景《伤寒论》十道”的建议。由此可见,《伤寒论》自古就是医者的必读之书,国家医考的考试内容。
    汉代以后的中医专家,没有不精通《伤寒论》的,历代各大学术流派,比如金元四大家及明清时期的温补学派、温病学派等学术思想的创立,均受到《伤寒论》的启迪。临床实践证明,不懂《伤寒论》难以成就中医名家,难以治疗沉疴重疾,这是中医界的共识,正如清代医家徐灵胎在《慎疾刍言》中提出“一切道术,必有本源,未有目不睹汉唐以前之书,徒记时尚之药数种,而可为医者”的观点。
    如今,在中医管理部门的大力倡导下,这部“济苍生,安黎元”,造福人类的典籍被众多医者重视,研读之,慎用之,并将所学适时应用于临床。在重视研读经典、用扎实的中医功底做临床方面,医籍《伤寒杂病论·张仲景原序》提出“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须臾斯须,便处汤药……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的观点,这些话真是一针见血,振聋发聩。
    笔者在临证之余,时常研读《伤寒论》。有一段时间,笔者忽然发现读该书时不需要借助注释了,经常能够看出某一段原文表达得很直白,前后文讨论的内容既完整又清晰,有时看某条原文感觉有点突兀或内容不清楚,后来再换个角度分析,还是清晰、连贯的。有了这样的理解后,笔者才意识到学习《伤寒论》最大的问题在于理解其一贯的思路、内在的逻辑,这也是全书所包含的辨证思路、思维方式。
    那么,这个一贯的思路是什么呢?就是全书分篇的方式:三阴三阳。《伤寒论》中所谓“六经辨证”实际上是指原书的“三阴三阳辨证”。所以,不能理解《伤寒论》中的“三阴三阳”分篇思路,也就无法完整理解原书的辨证思想。
    我们都知道阴阳是“万物之纲纪”,也就是古人认识万事万物,都是以阴阳为纲领,从阴阳的角度、层面来理解,阴阳是古人的“方法论”。“阴阳方法论”的核心要点是“阴阳应象”,也就是从阴阳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时,首先要明确观察的对象是什么?观察目标所表现出来的哪种“象”?取象不同,则所见亦不同。
    有了相对固定的取象,才能够在观察与表述中逻辑清晰,思维一贯。鉴于此,该书在前面特设《绪论》一篇文章,讲述《伤寒论》中“三阴三阳”的取象及其内涵。笔者建议已经熟悉原文的医者对此篇内容多加留意,这里总结了贯穿全书的基本逻辑和辨证模式。有初学者读过该《绪论》的内容后感觉只是把一些基本的气象学知识套上了阴阳,反而讲得更复杂,并且看不出这和原文有什么关系,如果读完后是这种感觉,可以忽略此篇,认真阅读后面每篇前几条的讲解,也可以理解到一贯思路和全书的基本逻辑。久学之士,如果对原文仍有不甚明了之处,笔者的观点可能会提供一些启发。
    综上所述,笔者建议:一是各级中医医院应当将《伤寒论》作为临床中医的必读经典,将整体观念、辨证施治原则作为考核中医临证处方的必要途径。二是各类中医院校教学的重点应当放在学习、研究《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上,应突出《伤寒论》六经辨证和经方的应用方面,并注重早实践、早临床。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医教学的目的应当定位在培养会治病的中医临床医生方面,只有培养出具有扎实的中医功底、良好的道德素质、丰富的中医药文化知识、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的中医人才,才能真正提高中医教学质量,促进中医药事业传承和发展。
 (作者供职于驻马店市第四人民医院)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