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河南医政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药周刊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六版:视界
 上一版    下一版  
浅谈冠心病的整体辨治思路
秋燥的病因病机及诊疗特点
治疗慢性胃炎 重在舒肝 突出和胃
跟师侍诊应重视学习经典
1
11 1 2022年8月16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秋燥的病因病机及诊疗特点
 

秋燥的病因病机及诊疗特点
□李德俭

   秋燥是秋季感受燥热病邪引起的外感热病。秋燥具有病邪初起在肺卫时期,即有咽干鼻燥、咳嗽少痰、皮肤干燥等津气损伤的干燥症状。现代医学中发病于秋季的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等疾病具有类似症状。笔者结合多年临证经验,认为秋燥是感受秋令燥热病邪而形成的,具有如下特点。
传变规律
    秋燥初起,邪在肺卫。秋燥初起时与风湿症状相似,但津气干燥症状比较明显。这是秋燥的特点,这也是与其他温病不同之处。由于燥气易耗伤津液,所以秋燥初起即有津气干燥症状。若肺卫之邪不消除,则化热传里,其津气干燥之象更为明显。其中,燥热在肺者,易成肺燥阴伤,传至阳明胃肠时,易形成肠燥、便秘及阴虚腑实之症状;若素体不太虚弱,或在秋燥初起时治疗及时、得当,一般情况下,燥热病邪不会迅速发展到下焦部位。
    秋燥初起时,燥热病邪除在肺卫有症状外,必伴有口、鼻、咽、唇等津气干燥等症状;秋燥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多发于秋令燥热偏盛季节。通常情况下,秋燥重在于肺,病变较轻,一般情况下,传变不多;应与发于秋季的伏暑症状相区别,伏暑初起时虽有表证,但以暑湿在里的症状为主,病情较重,变化、传变较多。
辨证施治
    《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提出“燥者润之”的诊疗法则。依据此法,故燥邪为病,易伤津液,治疗原则以滋润为主。全国统编教材《温病学·秋燥篇》中提出“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的观点。这充分说明了治疗秋燥初期、中期、末期的分期办法,“上燥治气”是指燥邪犯肺时,应从气分治疗。中医可根据秋燥病程的不同阶段,以及燥邪侵犯的不同脏腑,而分别采用“治气”“增液”“治血”的方法,确实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同时,秋燥是感受外感燥热之病,初见表证,在润燥的同时,必兼解表法治之,宜用辛凉、甘润之法,可屡获良效。
    笔者依据秋燥的症状与特点,认为治燥不同于治火。一般情况下,采用温病化热化火法之后,常用苦寒、清热、泻火之法治疗,且效果明显。中医理论认为,燥证喜柔润,忌苦燥,强调“治火可用苦寒,治燥必用甘寒,火郁可以发,燥胜必用润,火可以直折,燥必用濡养”。清代医家汪瑟庵提出“燥证路径无多,故方法甚简,始用辛凉,继用甘凉,与温热相似,但温热传至中焦,间有当用甘寒者,燥证则唯喜柔润,最忌苦燥,断无用之理矣”的观点。笔者运用以上方法,依据患者的病情遣方用药,时常能够取得明显效果。
 (作者供职于鄢陵县中医院)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