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触诊的逻辑思维 |
|
□刘斌 触诊是临床疼痛性疾病常用的检查方法之一,源远流长。 早在《灵枢经》中就有明确记载:“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皆有大数。”这强调了通过体表触按(“切循”)来探查内在状况的可行性。清代医学家吴谦在《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中进一步强调:“盖一身之骨体……故必素知其体相,识其部位,一旦临证,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虽在肉里,以手扪之,自悉其情。”这深刻阐述了熟练掌握解剖知识和通过触诊感知内部病理变化(如骨折、筋伤)的重要意义。 触诊的价值与操作层次 人体由不同的解剖结构与层次构成,形态功能复杂多样。触诊通过对这些层次和结构的形态特点、生理状态、病理变化及治疗反应进行检测评估,既是一项重要的临床基本技能,也是一种有效的诊疗手段。 皮肤与皮下组织 检查局部有无肿胀、血肿,评估脂肪层厚度及完整性,感知局部温度(升高提示可能为急性损伤)与湿度。可配合牵拉试验评估损伤程度,或进行皮肤滑动试验判断是否存在粘连。 骨性标志 触诊骨性突起,注意其走向、有无压痛或畸形。检查脊柱时,需要关注棘突和横突的排列是否对称。 肌肉 重点感知肌肉是否存在痉挛、肌卫反应(肌紧张)、结节、条索及压痛部位。需要注意识别肌筋膜触发点(可引起远处牵涉痛)。 肌腱与韧带 触诊其附着点及走行区。肿胀或局部压痛,可能为急性损伤;触及痛性结节或索条样包块,常提示慢性劳损。 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联系 定位层次 区分其位于皮肤、脂肪、筋膜、肌肉还是骨关节层。触诊技巧可概括为,“手动皮不动”(浅层)、“皮动肉不动”(中层)、“肉动骨不动”(深层)。 判断质地 通过触感初步评估其性质。可用常见参照物的硬度类比,如骨性(类似前额硬度)、软组织实性(类似鼻尖硬度)、囊性(类似嘴唇硬度)。 初步定性 需要综合评估压痛程度、活动度(是否可推动)、与周围组织关系(是否粘连固定)、病程长短、生长速度等,初步判断其良恶性倾向。 通过一个部位的触诊发现,应能联系解剖结构,推测病理机制,辅助诊断与鉴别诊断,并为后续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由轻到重、由静到动的变化 人体健康和疾病状态的复杂性,决定了按摩手法运用的多样性。确保手法安全、有效、规范,是按摩培训的核心目标。 遵循力学规律 手法作为外力刺激,需要精准把握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作用时间及其产生的变形效应与速度效应。 掌握变量影响 理解手法力量的轻重、作用时间的长短、频率的快慢、作用部位的变化所带来的不同治疗与保健效果。 实现熟练运用 熟练掌握各类手法,并在实践中科学、合理地运用“由轻到重、由静到动、动静结合”的操作原则。 由慢到快、循序渐进的递进 无论是讲解概念、阐释机制、示范动作还是传授技术,都必须遵循由浅入深、由慢到快、多次反复、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许多对视力正常者一目了然的内容,在针对视障学员的按摩职业培训中,则需要教师耐心重复讲解,并准确评估学员的理解程度。 由点到面、由面到体空间 建立由点到面、由面到体的空间,就要形成清晰的疾病概念,需要结合大量临床实例进行剖析。例如,“痛点”这一表象,在不同临床学科中含义迥异。 基础起点 从基本的疼痛反射弧入手,明确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的作用。 疼痛分类 区分不同类型疼痛的特点(如末梢痛、神经纤维痛、神经干痛、神经根痛、脊髓传导通路痛、皮层痛等)。 临床联系 联系不同组织、器官、系统疾病产生的疼痛模式(如原位痛、牵涉痛、放射痛等),不断扩展知识面,实现从一个“点”(痛点)到多种疾病诊断与鉴别诊断的跨越。 通过各临床学科的持续学习和实践强化,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触觉/听觉表象到理性分析),从个别案例归纳一般规律,形成系统临床思维的能力。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