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从瘀论治动脉硬化性闭塞症 |
|
□张榜 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属中医学“脱疽”范畴,是发于四肢末端,严重时趾(指)节坏死脱落的一种慢性周围血管疾病。 《黄帝内经·灵枢·痈疽》载:“发于足趾,名脱痈,其状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不衰,急斩之,不则死矣。”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多发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其发病机制与饮食失节、脏腑亏虚、经脉瘀阻等有密切的关系,以脾肾亏虚为本,寒湿外伤为标;气血凝滞、经脉阻塞为主要病机。主要症状为肢体困沉、麻木感、怕冷、间歇性跛行、静息痛等。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发生的问题关键是瘀。 《血证论·瘀血篇》记载:“既已成瘀,应予散瘀,瘀去则风寒湿热就无遗留之迹点。”又云:“此血在身,不能加以好血,而反阻新血之化机,故凡血证总以去瘀为要。”因此,治疗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宜温阳散寒、活血化瘀。西医认为,动脉硬化是因动脉血管的非炎症退行性与增生性病变而产生的,长期吸烟是引起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主要原因。在治疗上,多采用抗凝、降纤、扩张血管或手术治疗。 疾病表现 疼痛形式 因肢体缺血程度不同,出现肢体不同程度的疼痛:轻者酸胀,间歇性跛行;重者出现静息痛,抱足而坐,彻夜不眠,痛如汤泼火燃。 皮色变化 患者皮肤颜色苍白、紫绀、潮红,甚至呈僵尸样。由于患者肢体供血不足,皮肤的温度明显下降,皮温下降的程度与肢体缺血的程度成正比。 外周动脉搏动 因外周动脉血管狭窄或闭塞,所以脉搏可减弱或完全消失。 组织营养障碍 患者因肢体缺血,出现肌肉萎缩、毛发脱落、皮肤粗糙、指甲枯槁,甚至发生坏疽,或者遗留难以愈合的溃疡。 以上临床体征,均可以用一个字概括,即“瘀”。在治疗肢体动脉缺血性疾病中,全国名中医崔公让综合国内有关学者及自己数十年的治疗经验,将动脉缺血性疾病临床分为4型。 寒湿阻络型 主症 此型为阳气虚弱,寒邪客侵,寒凝血瘀,经络阻塞,呈现一派阴寒之象。 临床症状 轻者:患肢怕冷,喜暖怕凉,肢端苍白或潮红,麻木疼痛,遇寒痛剧,跛行明显,步履不利,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或迟缓。重者:面色黑暗,面容无华,精神疲倦,畏寒怕冷,肌肉萎缩,皮肤冰凉,肌肤枯槁,肢体坏死,组织虽然已腐烂,但是脓水量少,腐肉干枯,脉沉数或沉涩,舌质红或红绛、苔薄黄,燥黄或黑燥。 治则 轻者:温经散寒、活血通络。重者:补气养血、培补元气、温经散寒、活血通络。 方药 轻者:采用通脉活血汤(加减)。重者:采用补阳还五汤(加减)。常用药包括黄芪、当归、丹参、鸡血藤、赤芍、川芎、黄精、玉竹、薏苡仁、甘草等。 加减原则 对于严重寒邪客侵,机体内伤,伴有阴津耗竭者,应适当酌用养阴之药,如天门冬、麦冬、石斛、玉竹等;脾肾阳虚明显者,可加黄芪、党参、桂枝、制附片、熟地等;血瘀明显者,可加牛膝、穿山甲、乌蛇等。 血脉瘀阻型 主症 此型为阳气虚弱,寒邪客侵,寒凝脉络,血流不畅,气血瘀阻。 临床症状 患肢固定性疼痛,肢端紫红、暗红或青紫色,或有瘀点瘀斑。舌质红或红绛有瘀点,苔薄白,脉沉数或沉细涩。 治则 活血、化瘀、通络。 方药 通脉活血汤(加减)。常用药包括当归、丹参、鸡血藤、炮山甲、黄精、玉竹、陈皮、薏苡仁、甘草等。 加减原则 气虚者,加黄芪、党参、云苓;脾虚者,加党参、云苓、白术、山药;血瘀重者,加三棱、水蛭、桃仁、炮山甲、地龙;疼痛重者,加乳香、没药、血竭、三七;瘀而化热者,加金银花、玄参、石斛、生地、丹皮;阴虚者,加生地、知母、天门冬、玉竹、花粉;气滞者,加陈皮、乌药、木香、川楝子等。 热毒炽盛型 主症 毒邪客侵,经络阻隔,气血凝滞,瘀久化热,热盛则肉腐,呈现一派热毒之象。 临床症状 轻者,患肢皮肤潮红,肿胀,发热,疼痛,肢端有小范围的溃疡或坏疽,舌质红绛,苔黄燥或黄厚,脉洪数或数大;重者,患肢严重肿胀,全身高热,神昏谵语,皮肤发红发热,或者皮肤发黑发暗,局部红肿热痛,脓液多,有恶臭味,舌质红绛。苔黄腻或黄燥或黑燥,脉洪数或弦数。 治则 清热、凉血、解毒或清热、利湿、解毒。 方药 四妙勇安汤(加减)。常用药包括当归、金银花、玄参、甘草等。 加减原则 热毒炽盛者,加生地、蒲公英、地丁、连翘、黄连;口干渴欲饮者,加花粉、知母、粳米、生石膏;水肿严重、小便短赤者,加土茯苓、猪苓、泽泻、赤小豆、白茅根;大便秘结者,加大黄、枳壳、芒硝;也可用黄连解毒汤、牛黄清心丸、四妙活血汤等配合治疗。 气血两虚型 主症 由于重病出现严重营养不良,消化功能低下,气血耗伤,营卫不和,呈现一派虚弱之象。 临床症状 患者面容憔悴,精神疲惫,消瘦无力,食量减少,患肢皮肤干燥、脱屑、爪甲无华,肌肉萎缩,四肢浮肿,新肉不生,肉芽灰暗或暗红,脓液稀薄,舌苔薄白,舌质淡,脉沉而无力。 治则 调和营卫、补养气血,佐以活血化瘀。 方药 人参养荣汤(加减)或八珍汤(加减)或顾步汤(加减)。常用药包括黄芪、党参、茯苓、当归、赤芍、鸡血藤、白术、熟地、薏苡仁、甘草等。 加减原则 内有瘀热,日久伤阴者,加石斛、麦冬、黄精、玉竹,以养阴清热、益胃生津;热象明显者,可加用水牛角清热解毒。下肢发凉,畏寒,阳虚之象明显者,加制附片、麻黄、细辛,以温阳通络;年迈体弱或气虚之象明显者,可合用四君子汤(加减)。 (作者系河南省中医药学科青苗人才代表性传承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