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天使之声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要闻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六版:视界
 上一版    下一版  
从瘀论治动脉硬化性闭塞症
温补肝肾法治疗痹证经验
传统中药方剂的现代应用解析之二十六桂枝茯苓丸
触诊的逻辑思维
1
11 1 2025年7月24日 星期四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温补肝肾法治疗痹证经验
 

□卜志礼

笔者临床观察发现,以东汉医学家张仲景《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篇》理论为指导,治疗寒痹取得了疗效显著。其核心治疗经验在于以温法为主,重在补益肝肾。
病在于肝肾不足
《金匮要略》有云:“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寸口脉沉而弱,即为肝肾不足之征。此等体质之人,若汗出腠理开泄之际入水,或感受水湿之邪,寒水之气便可乘虚而入。体内阳气为水湿郁闭而化热,流注于筋骨关节之间,导致气血运行不畅,遂成历节之病。《金匮要略》又云:“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风血相搏,即疼痛如掣。”少阴脉主心肾二经。阴血不足,复感风邪,致使心肾受累,邪入关节,筋骨受损,气血阻滞,运行不利,故见疼痛如掣。
《金匮要略》另载:“味酸则伤筋,筋伤则缓,名曰泄;咸则伤骨,骨伤则萎,名曰枯。枯泄相搏,名曰断泄。营卫不通,卫不独行,营卫俱微,三焦无所御,四属断绝,身体羸瘦,独足肿大……便为历节也。”酸为肝之味,过食酸则伤筋,筋伤则弛缓不收,称为“泄”;咸为肾之味,过食咸则伤骨,骨伤则痿弱不能直立,称为“枯”。若过食酸咸之味,伤及肝肾,累及营卫协调:营血不能通畅,卫气亦不能独行。营卫之气本由水谷精微所化生,三焦受气于水谷,四肢百骸又禀气于三焦。今营卫俱虚,三焦功能失司,四肢缺乏濡养,则见身体羸瘦等症,终成寒痹。
由此可知,寒痹皆与肝肾不足密切相关。盖因肝主筋,肾主骨。肝肾亏虚,则筋骨失养,风寒湿邪乘虚侵袭,注于筋骨关节,使之受损,故发为历节。
治以温阳散寒为主
张仲景治疗历节病(寒痹)有两个核心方剂:桂枝芍药知母汤与乌头汤。
桂枝芍药知母汤 具有温经散寒、祛风除湿、滋阴清热之功。桂枝、麻黄,祛风散寒、通阳宣痹;附子,温经散寒止痛;白术、防风,健脾祛风除湿;白芍、知母,养阴清热,兼制温燥;生姜、甘草,养胃和中,调和诸药。诸药配伍,共奏调和阴阳、祛除寒湿之功,使邪祛正安。
乌头汤 功擅温经助阳、散寒止痛。方中乌头(常用制川乌或制草乌)大辛大热,温阳散寒、逐痹止痛;麻黄辛温散寒,开泄肌表;黄芪益气固表,既能助麻黄、乌头温经散寒止痛,又可防止麻黄发汗太过;芍药、甘草缓急止痛,并能制约乌头之峻烈毒性。
病例 患者陈某,女,40岁,农民,两膝关节疼痛反复发作,遇寒加重。
病史 秋季劳动出汗后感受寒邪,初起两膝关节疼痛,经治未愈,病情渐重。
现症 两下肢关节疼痛,每逢刮风下雨加剧,畏寒喜暖,关节冷痛如浸冷水,屈伸不利,步履艰难。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辨证 寒痹(风寒湿痹,以寒邪为主),乃因病程迁延,阳气亏虚,寒湿之邪内侵,流注关节,痹阻气血所致。
治法 温阳散寒、除湿止痛。
方药 乌头汤(加减)。常用药包括制川乌、麻黄、牛膝各、黄芪、白芍、秦艽、白术各、薏苡仁、甘草等。
疗效 患者服用上述方药10剂后,关节疼痛减轻,关节活动度改善,可以行走。效不更方,前方去秦艽,加桑寄生、杜仲,以增强补益肝肾、强筋壮骨之力。患者继服20剂后,诸症悉除,关节功能恢复,能正常参加体力劳动。半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鄢陵县卜岗村卫生室)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