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管理论坛·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四版:天使之声
PDF版查看  第五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六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7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八版:健康促进
 
第三版:管理论坛·健康促进
 上一版    下一版  
以群众健康为中心 提升医疗服务能力
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南阳探索
提升健康素养 科学防治结核病
构建安全生产责任链 守护生命防线
1
11 1 2025年7月19日 星期六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提升健康素养 科学防治结核病
 

□蒋建国

《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2024年版)》第12条明确表述:“出现咳嗽、咯痰2周以上,或痰中带血,应及时检查是否得了肺结核;坚持规范治疗,大部分肺结核患者能够治愈。”这条表述言简意赅地指出了肺结核的常见症状及可防可治的特点,目的是让公众对结核病有基本的认知,以便在出现相关症状时能够及时就医,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于控制结核病的传播和保障公众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结核病,这个古老而顽固的“白色瘟疫”,至今仍是全球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我国是全球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提升健康素养,掌握结核病防治知识,是我们每个人守护健康、共抗结核病的重要武器。
传播之谜
结核病的传播,犹如一场悄无声息的“空气战”。结核分枝杆菌凭借其微小轻盈的特性,搭乘患者咳嗽、打喷嚏或大声说话时产生的飞沫,在空气中肆意飘散。这些直径仅1微米~5微米的飞沫核,能在密闭空间中悬浮数小时,等待下一个宿主的出现。在密闭的空间内,若每10分钟通风换气1次,需要4次~5次才能清除空气中99%的结核分枝杆菌。
高风险场景无处不在。在医疗卫生机构,呼吸科门诊病房患者密集,病菌传播风险极高;学校教室和学生宿舍,人员密集且通风有限,一旦有传染源,很容易引发聚集性疫情;公共交通的密闭环境,如地铁车厢和长途客车,也为病菌传播提供了温床;监狱、养老院、福利院等特殊场所,人群免疫力相对较低,更是结核病防控的重点区域。曾经,某高校就因一位传染性肺结核患者,导致同班级12人感染,这起典型案例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凸显了密闭空间传播的巨大风险。
症状警报
结核病早期症状极具迷惑性,与普通呼吸道感染极为相似,常常被人们忽视。持续咳嗽≥2周,且痰中带血,若经过2周的常规治疗仍无效果,就应高度警惕。全身症状包括午后低热、夜间盗汗,若体重在3个月内下降超过10%,更是不容忽视的警示信号。此外,还有一些特殊表现,如女性月经周期紊乱、关节疼痛,儿童生长、发育迟缓等。
不典型症状更是需要特别注意的。糖尿病患者若血糖突然失控,老年人出现食欲减退误当作“老来瘦”,青少年因持续性乏力影响学习,这些都可能是结核病发出的“求救信号”。肺结核主要通过胸部X线片和病原学检测,结合症状、体征和其他实验室检查进行诊断。
规范治疗
对抗药物敏感的肺结核患者,应用一线抗结核药物治疗,遵循“早期、规律、全程、适量、联合”的原则。对于耐药患者,则需要联合使用抗结核的二线药物。抗结核治疗疗程长,治疗管理至关重要。在医务人员或患者家属监督下,患者要确保治疗的连续性和规范性。不规范治疗是耐药性产生的主要原因。同时,要密切监测不良反应,如肝功能损害等。此外,营养支持也不可或缺,患者每日摄入热量应≥30千卡/千克,蛋白质≥1.2克/千克,以增强身体抵抗力。
耐药问题是结核病治疗面临的严峻挑战。耐多药结核病治疗周期长达9个月~24个月,治疗费用是普通结核病的10倍以上。2024年WHO(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显示,我国耐多药结核病治愈率仅54%,这警示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规范治疗,杜绝耐药的产生。
预防为先
疫苗接种是儿童健康的“保护伞”。卡介苗对儿童重症结核病的保护效力达70%~80%。新生儿应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卡介苗,为儿童的健康成长筑起了一道坚实的防线。
普通公众要遵循咳嗽礼仪,用纸巾遮掩口鼻,无纸巾时用肘部遮挡,同时做好手卫生,采用七步洗手法,接触公共设施后立即洗手。密切接触者除遵循上述礼仪外,结核潜伏感染者需要进行预防性治疗,并进行随访检查。人员密集场所则要严格落实感染控制措施,防止疾病传播。良好的通风是预防结核病的重要措施。家庭每日开窗通风3次,每次≥30分钟。紫外线消毒30分钟可杀灭90%的结核分枝杆菌。
社会共治
结核病患者往往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面临就业歧视、社交孤立等问题。完成规范治疗且痰菌转阴后,患者可复学、复工,享有休学复工权。我国社会支持体系也在不断完善,可以为患者提供心理疏导;患者的家庭和社区则为患者提供支持,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和温暖。
结核病防治是一场持久战,需要践行“早发现、规范治、强预防”的策略。让我们从自身做起,用科学的防控手段,筑牢健康防线,共同期待终结结核病的那一天。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