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玮
冠心病,这一广为人知的心血管疾病,对无数人的健康造成了影响。实际上,在历史悠久的中医领域,对冠心病也有着其独特的理解和有效的治疗手段。
中医虽无冠心病这一病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胸痹”“真心痛”等范畴。中医认为,冠心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首先,七情内伤是重要原因之一。长期情绪失调可导致气机不畅,气滞血瘀,心脉痹阻。其次,饮食不节也不容忽视。过食肥甘厚味、辛辣刺激之品,易损伤脾胃,滋生痰湿,阻碍气血运行,进而发为“胸痹”。再次,劳逸失度也可能诱发冠心病。过度劳累则耗气伤血,过度安逸则气血运行迟缓,均可使心脉失养或痹阻不通。此外,年老体衰、禀赋不足等因素也会使人体正气虚弱,易受外邪侵袭,导致心脉瘀阻。
在中医的临床实践中,冠心病主要有胸闷、刺痛等症状,这些疼痛有时会放射至肩背部和手臂。根据疼痛的性质,可以分为闷痛、绞痛、隐痛等类型,且疼痛持续时间长短不一,有的持续数分钟,而有的则为短暂发作。此外,患者还可能伴有心悸、气短、乏力等症状。
中医治疗冠心病强调辨证论治,根据不同的证型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药治疗
1.心血瘀阻证:表现为胸部刺痛,痛有定处,入夜尤甚。舌质紫暗,有瘀斑。治疗以活血化瘀、通脉止痛为主,常用方剂有血府逐瘀汤。
2.痰浊内阻证:胸部闷痛,痰多气短,肢体沉重。舌苔浊腻。治以通阳泄浊、豁痰开结,方剂可选瓜蒌薤白半夏汤。
3.阴寒凝滞证:胸痛彻背,感寒痛甚,胸闷气短,心悸。舌苔白。以辛温通阳、散寒止痛为法,可选用瓜蒌薤白白酒汤。
4.气阴两虚证: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倦怠乏力。舌红少苔。治以益气养阴、活血通脉,常用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
5.心肾阴虚证:胸痛心悸,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舌红少津。以滋阴益肾、养心安神为原则,方剂可选用左归丸。
6.心肾阳虚证:心悸而痛,胸闷气短,动则更甚,畏寒肢冷。舌淡胖。治以温补阳气、振奋心阳,可选用参附汤合右归丸。
针灸治疗
针灸作为中医的特色疗法之一,对冠心病也有一定的疗效。通过针刺内关穴、神门穴等,可以起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宁心安神的作用。
食疗养生
中医注重饮食养生在疾病防治中的作用。对于冠心病患者,应遵循低盐、低脂、低糖、高纤维的饮食原则。可多食用一些具有活血化瘀、通阳散结作用的食物,如山楂、洋葱、黑木耳、大蒜等。
情志调节
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情绪稳定对冠心病的治疗和康复至关重要。中医提倡通过调节情志,如听音乐、散步、冥想等方式,缓解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以达到身心和谐的状态。
总之,中医对冠心病有着深刻的认识和丰富的治疗经验。在现代医学高度发达的今天,中医治疗冠心病以其独特的优势,为广大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我们应充分发挥中医的特色和优势,结合现代医学的先进技术,为冠心病的防治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供职于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徐家楼街道社区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