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阳
作为精神专科医院放射科的医师,每天都要面对患者关于CT(计算机层析成像)检查的疑问。今天,笔者就来揭开那些藏在CT检查背后的“冷知识”,帮助大家避开误区,高效且顺利地完成检查。 检查前的“隐形陷阱” 这些细节千万别忽视 金属物品容易导致设备“雪花屏” 耳环、项链、带钢圈的内衣、皮带扣等金属物品,在CT检查中可是个“大麻烦”。它们会在CT图像上产生伪影,就像给原本清晰的照片加了一层“雪花特效”,严重影响医生对病情的判断。曾经有位患者,因为佩戴了金属项链进行检查,结果图像上出现大片伪影,医生难以准确判断病变部位,不得不让患者重新检查。因此,建议大家检查当天穿着无金属饰品的衣物,手机、钥匙等金属物品提前交给家属保管,让检查能够顺利进行。 空腹 腹部CT检查需要禁食4小时,这是为了减少胃肠道内的食物和气体对图像的干扰。但很多人对空腹存在误解,认为空腹就是饿肚子,其实不然。在禁食期间,患者可以喝白开水或糖水来防止低血糖的发生。不过,如果是检查胃肠道,情况就有所不同了,需要按照医生的嘱咐,喝水或口服造影剂,以获得更准确的图像信息。 憋尿 泌尿系统或盆腔CT需要患者憋尿,这能让膀胱充盈,更好地显示相关结构。但憋尿也有技巧,那就是“少量多次喝水”。曾有一位患者需要做盆腔CT,检查前1小时,每隔10分钟,医务人员就嘱咐她小口喝200毫升水,这种方法既保证了膀胱充盈,又避免了频繁上厕所的尴尬,让患者能够轻松地完成检查。 CT检查、MRI检查 应该如何选择 CT擅长急症诊断。对于脑出血、骨折等需要快速诊断的情况,CT是“第一选择”,它能够快速成像,为医生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及时制定治疗方案。 MRI(磁共振成像)看“软组织”更准。脑白质病变、早期脑梗死等,MRI能够提供更清晰、更详细的图像,帮助医生发现早期的病变。对于抑郁症患者的前额叶萎缩、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海马体萎缩,CT也能提供重要的诊断证据。 常见误区 “我做过CT,不用再做MRI”,错。CT和MRI是互补的,比如脑器质性病变者需先做CT定位,再通过MRI明确性质。 “检查时动一下没关系”,错。任何部位的移动都会导致图像模糊,可能需要重做。有的患者曾因咳嗽导致肺部CT重扫,增加了辐射剂量。 CT检查就像医生的“透视眼”,它能够为医生提供重要的诊断信息,帮助患者早日恢复健康。只有患者配合好,注意检查前的各项细节,它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去掉金属物品、空腹要求、憋尿技巧,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却决定着检查的成败。希望大家在今后的CT检查中,能够牢记这些“冷知识”,顺利完成检查,早日战胜疾病。 (作者供职于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影像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