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张仲景与“三根茶” |
|
□丁自力 侯亚楠
在老榆木桌上,3个蓝边粗瓷碗排成三角形,碗底沉着褐色的鲜芦根、鲜白茅根、蒲公英根。爷爷用铜勺往碗里舀茶时,升腾的雾气裹着药香。 喝“三根茶”,是我的老家邓州的风俗。春天到了,家家户户的院子都飘浮着“三根茶”的香气。我常趴在桌子边看瓷碗里的茶色渐变,从琥珀转作檀褐,像把暮色都沏了进去。“三根茶”是滋润我的童年,乃至一生的“良茶”。 “三根茶”和医圣张仲景有着很深的渊源。东汉桓帝年间,南阳郡涅阳县(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一带,瘟疫肆虐,“千村哭泣,万人惊恐”。张仲景目睹田野新坟累累,耳闻百姓哀哭之声,遂生济世之念。 舂陵(现湖北省枣阳境内吴店镇)刘员外之子患麻疹。张仲景妙手回春后,婉拒酬金,嘱其以鲜芦根、鲜白茅根、蒲公英根熬成“三根汤”,给患病的乡亲们服用。 患病的乡亲们服药后,病很快好了。肆虐的瘟疫得以遏制,涅阳县重现生机。由于“三根汤”是张仲景创制的。因此,后来人们就把鲜芦根、鲜白茅根、蒲公英根熬制的“三根汤”称为“仲景茶”或“三根茶”。 张仲景创制的“三根汤”,是中医药食同源的典范。张仲景深谙“万病火为源”之理,将田间地头的寻常草根化作治病良药。鲜芦根清郁热,如抽丝剥茧般化解体内的燥火;鲜茅根如银针入络,疏通血脉积热;蒲公英根似春风化雨,消散脏腑热毒。 邓州民间至今保留着采“三根”的习俗。老人传授后人辨识“三根”的诀窍:“茅根得寻向阳坡的鲜白茅,镰刀贴着地皮削,能闻见根里沁出的甜腥气。蒲公英根要晚秋季节的老根,此时的根养分充足,药效最好。最妙是挖鲜芦根,在寒冬苇荡里蛰伏一季的老根,掰开断面能看见经络分明的玉色年轮。”这些习俗,皆承医圣遗风。 2023年,邓州市将“三根茶”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4年,在南阳东站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中,“三根茶”彩旗飘扬,巴基斯坦游客举杯赞叹。邓州市穰东镇仲景学校开设传习课,让学生们在学校随时可以喝上学校熬制的“三根茶”,在药香中吟诵《伤寒论》。 “三根茶”现代改良配方:加入甘草、麦冬增强润肺之效,栀子、菊花平添清肝明目之功,让古方焕发新生。 邓州农谚云:“春燥喝‘三根’,全年人安康。”张仲景辨证施治的思想,化作邓州人喝茶的技巧。初春时节,柳叶汁染就的翡翠茶汤里浮着薄荷叶,化解积蓄一冬的燥火;三伏天,荆芥揉碎佐以白糖制作的凉茶沉在青瓷碗底,加以井水冰镇,是田间劳作的庄稼人解暑的冷饮;冬至时,添入陈皮,茶汤里浮沉的橘皮小船,载着2000年的医道漂向未来。这种顺应天时的饮茶智慧,恰是“天人相应”理论的生活化实践。 那些熬煮“三根茶”的晨昏,是蒲公英根里盘曲的年轮,是鲜茅根中断续的往事,是鲜芦根中冻结的月光。当“三根茶”从土灶走进罐装时代,滚烫的又何止是茶汤?分明是文明传承的灼灼温度,在代际更迭中永远沸腾。 如今,中药铺的塑封茶包虽然便捷,但是难复柴火锅里熬煮的沧桑。现代医学验证,“三根茶”可以抗炎灭菌,增强机体免疫力,调节肠道菌群,平衡血糖。 当我浅酌一口甘甜的“三根茶”,张仲景悬壶济世的身影就在我的脑海显现。“三根茶”早已超越药饮本身,成为流淌在华夏血脉中的医圣文化基因。 (丁自力供职于河南省邓州市中医药发展服务中心,侯亚楠供职于河南省邓州市中医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