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传承与躬行的力量 |
|
□张蕊 作为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第三届河南省名中医、长垣中西医结合医院院长,张景祖是许多年轻中医人心中的“明灯”。近段时间,我有幸跟随张景祖学习,亲身体验了一场中医药传承的生动课堂。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张景祖深厚的医学造诣、高尚的医德以及独特的临床用药风格。张景祖以人为本的诊疗理念,精准的辨证施治能力,以及对经典方剂的灵活化裁,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医德风范:仁心仁术,以人为本 张景祖的诊疗过程始终贯穿着“医者仁心”的理念。他对待患者细致入微,尤其注重倾听患者的主诉与病史。例如,在接诊一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时,张景祖不仅详细询问患者的血糖及肢体麻木情况,还特别关注患者的饮食起居及心理状态,强调“治病必求于本,调理需身心并重”的道理。此外,张景祖始终坚持“大医精诚”的操守。 对于复杂病例,如宫颈癌放疗后纳差、阴道流黄色黏液的患者,张景祖耐心问诊,以易黄汤为基础方,结合白花蛇舌草、忍冬藤等清热解毒之品,力求缓解患者痛苦。这种对生命的敬畏与担当,正是中医“济世救人”精神的生动写照。 用药特点:守正创新,灵活精准 善用经典,辨证化裁 张景祖深谙经典方剂之精髓,常以古方为基础,结合患者体质灵活加减。 湿热型失眠:以三妙散清热燥湿,配伍龙胆泻肝汤疏肝利胆,并加夏枯草增强清肝安神之效。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在白虎汤(生石膏、知母)基础上,重用黄芪(60克)益气通络,辅以石斛、花粉养阴生津,体现“气阴双补”的治疗原则。 口腔溃疡:严格区分“色白干疼”与“色红灼痛”,前者用甘草泻心汤温中敛疮,后者投三黄汤清热泻火,彰显“同病异治”的辨证思维。 剂量精准,注重配伍 张景祖对剂量把控极为严谨,既遵循传统,又敢于突破。重用丹参(30克)治疗心脏不适,取其活血化瘀、通脉养心之功;以黄芪(60克)配伍伸筋草、木瓜,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补元气以推动药力直达病所;针对耳石症眩晕,在泽泻汤中,泽泻(30克)具有利水渗湿、升清降浊之功效。 善用“药对”,协同增效 张景祖常以“药对”增强疗效。 消化不良:炒山楂、炒六神曲,调和脾胃气机。 情志疾病:石菖蒲、制远志,以开窍醒神、化痰开窍。 注重整体,兼顾标本 在治疗肺结节时,张景祖以浙贝母、枇杷叶宣肺化痰,佐桑白皮、鱼腥草疏肝理气,体现“肺肝同治”的整体观。对月经后期痛经患者,益母草(30克)可以活血调经,同时建议配合生姜红糖水温经散寒,既治标又固本。 临床启示:传承与创新的结合 张景祖的诊疗实践,既体现了对《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的深刻理解,又融入现代医学思维。例如,他将龙胆泻肝汤拓展应用于耳鸣、疔疮、湿热失眠等多种疾病,赋予古方新的生命力。此外,他对山药、芡实、沉香等中药材的独特应用,也反映出其丰富的临床经验与创新精神。 跟随张景祖学习的经历,不仅让我领略到中医辨证施治的博大精深,更让我深刻体会到“大医精诚”的精神内涵。张景祖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精准灵活的用药风格,以及守正创新的学术态度,为我树立了学习的典范。未来,我将以张景祖为榜样,精研经典、勤于实践,努力传承中医药精华,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作者供职于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