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彦民
结核病,又称“痨病”“白色瘟疫”,是世界上比较古老的疾病之一。结核分枝杆菌可以侵入人体各种器官,其中80%发生在肺部,其他部位(颈淋巴、脑膜、腹膜、肠、皮肤、骨骼等)也可继发感染。人体除头发、牙齿和指甲外,都可以发生结核病。结核分枝杆菌主要以飞沫的形式通过呼吸道传播,传染源是接触排菌的肺结核患者,健康人吸入后可能被感染。 近年来,结核病防治知识虽然被广泛普及,但是时至今日,结核病仍然是在全世界广泛流行的传染病。然而,在人们的认知中,对结核病存在着很多误区。 误区一 结核病现在已不多见了 许多人盲目地认为,结核病已经成为历史,并远离当今社会。其实,目前结核病仍然是威胁人们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我国是全球22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结核病患者总数位居世界第二位;我国还是世界卫生组织(WHO)认定的27个耐多药/广泛耐药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在我国,仍然有不少结核病患者未被发现,被发现的结核病患者中,仍有相当一部分患者未进行治疗、延迟治疗或不规则治疗。我国结核病疫情仍然较为严峻,结核病防治工作任重道远。 误区二 结核菌素试验阳性,就是结核病 结核菌素试验(PPD皮试)主要用于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核病的辅助诊断,以及检测卡介苗接种是否成功等。许多人错误地认为,PPD皮试结果为阳性就是患了结核病。实际上,下列4种情况均可出现PPD皮试结果阳性:曾经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但未发病;曾经患过结核病;接种过卡介苗;目前正在患结核病者。具体是哪种情况,需要由专科医生仔细辨别。一般来说,儿童PPD皮试强阳性,机体内患结核病的可能性较大。 误区三 结核病不治疗也能自愈 人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后可能不出现症状,结核分枝杆菌在人体内长期存活而不发病。如果机体免疫功能低下,结核分枝杆菌就会大量繁殖,当临床出现结核病相关的症状时,就必须进行治疗。结核病的治愈率较高,复发率较低,肺组织修复较好,治愈后对肺功能的影响较小。早期及时治疗可使肺结核的传染性迅速降低或消失,达到阻断传播流行的目的。因此,早发现、早治疗,于己于人都有益处! 误区四 结核病患者必须住院隔离治疗 这种观点比较片面。一般来说,结核病患者具有传染性时需要隔离治疗。由于结核分枝杆菌主要经呼吸道进行传播,故只有排菌的肺结核患者才具有传染性。即使是排菌的肺结核患者,在接受抗结核治疗2周~4周后,痰内结核分枝杆菌数量也会迅速减少,细菌的活力也会减弱,对周围人群基本没有传染性。目前,大部分肺结核患者可以在医院诊断并开具药物以后在家治疗,不必住院治疗。 误区五 症状好转后可以减药或停药 结核病是一种慢性病,短时间用药后症状虽然能缓解或消失,但是病灶内的结核分枝杆菌并没有被完全灭杀。患者如果擅自减药或停药,未被灭杀的结核分枝杆菌可能会再次大量繁殖,容易导致结核病复发。用药不规范或未完成疗程是肺结核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因此,患者必须严格按照医嘱坚持全疗程、不间断规律用药,最大限度地杜绝结核病复发。 误区六 结核病都有传染性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侵入人体所致,人体的各个器官都可以发生结核病,如肺、骨、淋巴结、肾等。肺外结核病(如骨结核、淋巴结核)患者并没有传染性。即使是排菌的肺结核患者,在接受抗结核治疗2周~4周后,痰内结核分枝杆菌迅速减少,细菌的活力也会减弱,对周围人群基本没有传染性。 误区七 结核病康复后不会再患病 结核病患者经正规治疗后病情稳定,遵医嘱可以停药。不过,患者体内的结核分枝杆菌并没有被完全消灭,仍可能有少量的“休眠菌”或“持存菌”。一旦机体免疫力下降,这些细菌就会生长繁殖,当菌量增多到一定数量后,结核病就会复发。因此,结核病患者康复后,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膳食,锻炼身体,避免受凉,才是预防结核病复发的关键。 误区八 接种了卡介苗就不会得病 卡介苗是我国计划免疫接种的“出生第一针”,卡介苗主要能预防儿童发生重症结核病,对成年人的预防效果不确定。尽管如此,卡介苗仍是目前全球推广使用广泛的预防结核病的有效疫苗。 误区九 与结核病患者分餐就不会患病 如果家中有人患上肺结核,患者家人往往只注重与肺结核患者分碗筷,而忽视其他预防措施,比如主动戴口罩、咳嗽或打喷嚏时避让他人、不随地吐痰等。另外,对于配偶患病,如果有条件应分开居住,没有条件的可以床头、床尾分开睡。此外,家庭密切接触者如果为潜伏感染,需要进行预防性治疗。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