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思宇
药物分类 一般所说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链霉菌产生的广谱抗生素,具有基本内酯环结构,对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均有效,尤其对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螺旋体和立克次体作用较强。上市的大环内酯抗生素主要分三类: 红霉素类:即第一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指红霉素及其酯类衍生物,如红霉素、琥乙红霉素、硬脂酸红霉素等。 麦迪霉素类:属于较早一代产品。 螺旋霉素类:也是常见类别之一。 第二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有阿奇霉素、罗红霉素、克拉霉素等。 第三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上市品种仅有泰利霉素。 产生及特点 红霉素由红霉素链霉菌产生,对上呼吸道病原体(如支原体、衣原体、嗜肺军团菌)有广谱抗菌活性,曾广泛用于治疗上呼吸道感染。但红霉素在胃酸中不稳定,易降解为无活性副产物,导致抗菌活性丧失,生物利用度降低。因此,第二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应运而生。与红霉素相比,第二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具有以下特点:对胃酸稳定,口服生物利用度高;血浆药物浓度、组织液及细胞内药物浓度高且持久;血浆半衰期延长;胃肠道不良反应较轻。 作用机制 细菌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会产生耐药性,且本类各药物之间有不完全交叉耐药。耐药机制可能为:抗生素进入菌体量减少和外排增加,如革兰阴性菌增强脂多糖外膜屏障作用,使药物难以进入菌体;金黄色葡萄球菌外排泵作用增强,药物排出增加;细菌产生灭活大环内酯类的酶,如酯酶、磷酸化酶及葡萄糖酶;细菌改变与抗生素结合的核蛋白体结合部位,降低结合能力。 临床应用 感染性疾病: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除对球菌、厌氧菌、军团菌,以及支原体、衣原体有效外,还可以治疗分枝杆菌感染、绿脓杆菌感染,预防绿脓杆菌生物被膜形成,与喹诺酮类联用有协同杀菌作用。 呼吸系统: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具有良好的组织穿透力,在肺组织中浓度可达血药浓度的数倍,组织半衰期长于血清半衰期,治疗肺部感染效果良好,是治疗肺部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感染的首选药物。 心脑血管疾病:可用于心脑血管疾病二级预防。有关研究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粥样斑块中能检测到幽门螺杆菌和肺炎衣原体,认为感染与冠心病密切相关。 消化系统疾病:可治疗消化性溃疡,治疗作用与对幽门螺旋杆菌的抗菌活性有关。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与制酸剂等联用,能根除胃溃疡患者胃中的幽门螺杆菌。 不良反应 消化系统:红霉素及新一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主要表现为消化道症状和肝毒性。消化道症状包括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及腹泻等。 变态反应:可引起药疹、药物热,偶尔引发过敏性或暂时性耳聋、皮炎、会阴糜烂,甚至休克,多与血药浓度过高有关,常见于静脉给药或伴有肝肾功能减退者。 心脏毒性:如红霉素、螺旋霉素及克拉霉素的心脏毒性,主要表现为QT间期延长和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在临床上,患者可出现昏迷和猝死,以红霉素诱发较为多见。 注意事项 1.对红霉素及其他大环内酯类过敏者禁用。 2.红霉素及克拉霉素禁止与特非那丁合用。 3.肝功能损害患者如需使用,应适当减量并定期复查肝功能。 4.肝病及妊娠期患者不宜用红霉素酯化物,哺乳期患者用药期间应暂停哺乳。 5.在碱性环境中抗菌活性较强,治疗尿路感染时,需要碱化尿液。 6.胃肠道反应明显,避免空腹服用。 7.易引起局部刺激,不宜静脉注射。 8.罗红霉素禁止与麦角胺合用。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中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