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乡医课堂
PDF版查看  第四版:卫生文化
 
第三版:乡医课堂
 上一版    下一版  
结核病的九个认知误区
每周一练(甲状腺激素及抗甲状腺药物、胰岛素及口服降血糖药、β-内酰胺类抗生素)
浅说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狂犬病的诊疗与预防
补中益气汤治疗气虚崩漏
1
11 1 2025年4月15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狂犬病的诊疗与预防
 

狂犬病介绍​
    狂犬病是一种急性人兽共患传染病,由狂犬病病毒引起,以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为主。几乎所有温血动物均可感染狂犬病病毒,人多因被病兽咬伤而感染,一旦发病,病死率接近100%。该病毒主要通过破损皮肤或黏膜侵入人体,沿神经纤维向中枢神经蔓延,对神经系统造成严重损害。​
常见病因​
    动物咬伤:病犬是我国狂犬病的主要传染源,其次为猫、狼、狐狸等。野生动物如蝙蝠,也是重要的病毒储存宿主。被这些携带病毒的动物咬伤、抓伤,病毒就可能经伤口进入人体。​
    黏膜接触:病毒也可通过黏膜(眼结膜、口腔黏膜等)接触感染源而侵入人体。例如,接触病兽的唾液污染的物品后,再接触口腔黏膜,就存在感染风险。​
临床特点​
    潜伏期:长短不一,多数在3个月以内。潜伏期的长短,与年龄、伤口部位、伤口深浅、入侵病毒的数量及毒力等因素有关。儿童、头面部咬伤、伤口深者潜伏期较短。
    前驱期:常有低热、倦怠、头痛、恶心、全身不适等症状,继而出现恐惧不安,对声、光、风等刺激敏感,并有喉头紧缩感。在愈合的伤口及其神经支配区有痒、痛、麻及蚁走等异常感觉,具有诊断意义。​
    兴奋期:患者逐渐进入高度兴奋状态,突出表现为极度恐惧、恐水、怕风。恐水为本病的特征之一,典型患者见水、闻流水声、饮水或仅提及饮水时,均可引起严重咽喉肌痉挛。风、光、声等刺激也可引发痉挛,严重发作时可出现全身肌肉阵发性抽搐,因呼吸肌痉挛导致呼吸困难和发绀。患者神志大多清醒,部分患者可出现精神失常、谵妄等。
    麻痹期:痉挛发作停止,患者逐渐安静,肢体呈弛缓性瘫痪,尤以肢体软瘫为多见。呼吸微弱或不规则,心搏微弱,可迅速因呼吸和循环衰竭而死亡。
诊断思路​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有无动物咬伤、抓伤史,咬伤的时间、部位、伤口处理情况,以及动物的健康状况等。对于有流浪动物接触史,尤其是出现原因不明的神经系统症状的患者,要高度怀疑狂犬病。
    临床表现分析:根据患者出现的典型症状,如恐水、怕风、咽喉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结合前驱期的非特异性症状,进行综合判断。但需要注意与破伤风、病毒性脑膜脑炎等疾病相鉴别。破伤风患者有明确的外伤史,以牙关紧闭、苦笑面容、角弓反张等肌肉强直性痉挛为主要表现,无恐水症状。病毒性脑膜脑炎患者以发热、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表现为主,无恐水、怕风等狂犬病特征性症状。
实验室检查​
    病毒抗原检测:取患者唾液、脑脊液、皮肤或角膜组织,用免疫荧光法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病毒抗原,阳性率较高,有助于早期诊断。​
    病毒核酸检测: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患者唾液、脑脊液、脑组织等标本中的狂犬病病毒核酸,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抗体检测:血清中和抗体或特异性IgM(免疫球蛋白M)抗体阳性,提示近期感染。但接种过狂犬病疫苗者也可出现抗体阳性,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判断。
    脑组织检查:对死亡患者进行脑组织病理检查,可见内格里小体,是狂犬病的特征性病理改变,具有确诊意义。
治疗方法​
    狂犬病一旦发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主要采取对症综合治疗,以减轻患者痛苦,防止并发症。
    隔离治疗:将患者安置在安静、避光的单人病房,避免各种刺激。医务人员应做好防护,防止交叉感染。
对症治疗​
    控制痉挛:使用苯巴比妥、地西泮等镇静药物,缓解患者的痉挛发作,减轻痛苦。对于严重痉挛患者,可考虑使用肌肉松弛剂,但需要密切观察呼吸功能。​
    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口腔及呼吸道分泌物,防止窒息。对于呼吸肌痉挛导致呼吸困难者,可进行气管切开手术,必要时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根据患者的出入量及电解质情况,合理补充水分、电解质和营养物质,维持内环境稳定。​
    其他治疗:针对患者出现的高热、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给予相应的治疗措施。​
预防措施​
    管理传染源:加强对犬、猫等宠物的管理,定期进行狂犬病疫苗接种。对流浪动物进行收容和处理,减少动物传播狂犬病的风险。一旦发现病犬、病猫,应立即捕杀,并进行无害化处理。​
    伤口处理:被动物咬伤或抓伤后,应立即进行伤口处理。用肥皂水(或其他弱碱性清洁剂)和流动清水交替冲洗伤口至少15分钟,然后用生理盐水冲洗伤口,避免伤口残留肥皂水。冲洗后,用碘伏或其他具有病毒灭活效力的皮肤黏膜消毒剂消毒伤口。如伤口情况允许,尽量避免缝合和包扎;如果确实需要缝合,应在伤口处理后、使用被动免疫制剂至少2小时后进行。
    暴露前预防:疫苗接种适用于高危人群,如兽医、动物饲养员、狂犬病实验室工作人员等。接种程序为于0天、7天、21(或28)天各接种1剂狂犬病疫苗。​
    暴露后预防:被动物咬伤或抓伤后,应尽快接种狂犬病疫苗。接种程序为于0天、3天、7天、14天和28天各接种1剂狂犬病疫苗。对于严重咬伤者,除接种疫苗外,还需要在伤口周围浸润注射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或抗狂犬病血清,以中和伤口部位的病毒,提高预防效果。免疫球蛋白或抗狂犬病血清应在伤口处理后应尽早使用,原则上不超过伤后24小时。
    狂犬病虽然病死率较高,但是加强预防措施,如管理传染源、规范伤口处理和及时接种疫苗等,可以有效降低发病率。
    (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基层卫生处供稿)

 
2018-2020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