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管理论坛·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四版:特别报道
PDF版查看  第五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六版:妇幼健康
PDF版查看  第七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八版:健康促进
 
第四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    下一版  
砥砺奋进结硕果 一路前行守初心
1
11 1 2024年12月21日 星期六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砥砺奋进结硕果 一路前行守初心
 

——写在焦作市人民医院顺利通过三甲复评之际
□王正勋  侯林峰  郜秋娟  文/图

岁月铭刻奋斗的艰辛,时代印证铿锵的脚步。
这是医院前进道路上值得铭记的一刻,也必将在医院的发展历程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2024年12月5日,焦作市人民医院顺利通过三级甲等医院(以下简称三甲)复评,翻开医院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众志成城 打赢三甲复评攻坚战

时间是奋斗历程的记录者,奋斗是时间价值的赋予者。
“三甲复评的顺利通过,对树立医院品牌、强化核心竞争力、促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创建三甲医院不只是等级上的跃升,不是为了摘取一块牌子,而是以质量内涵持续改进赢得群众的口碑!”焦作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吕振普说。
自从三甲复评工作开展以来,焦作市人民医院干部职工鼓足干劲,在全院构建起任务明确、责任明晰、落实有力的工作链条。
焦作市人民医院依据《河南省三级医院等级评审实施细则(2022年版)》前置要求,遵循“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结合、重在内涵”的工作方针,建立健全三甲复评工作组织和工作机制,发布《焦作市人民医院三甲复评实施方案》,召开三甲复评动员大会,成立三甲复评工作领导小组,做到“事有专管之科,科有明确之责,责有限定之期”。
党建引领,激发新动能。焦作市人民医院党委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多次召开三甲复评推进会。班子成员经常到临床一线推进工作;各领导小组不分昼夜,加班加点;广大干部职工齐心协力,对照三甲医院建设标准严查严对,力争达标。

拼搏进取 百花齐放春满园诞生于1946年的焦作市人民医院,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秉承“厚德至善,求实尚臻”的院训,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总要求,围绕“质量立院、科教兴院、人才强院”的发展战略,扎实开展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累累硕果。
近年来,焦作市人民医院获得“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五四红旗团委”“河南省群众满意医院”等荣誉,并以全市排名第1的成绩连续入选“艾力彼医院竞争力排行榜”,入围全国地级城市医院300强。
“学科建设是医院发展的永恒主题,医院如果没有领先的医学学科,不能为群众解除病痛,一切都是空谈。”焦作市人民医院院长郑献召说。近年来,焦作市人民医院获批“中华骨髓库造血干细胞移植医院”和国家级“ERAS(术后加速康复)标准病房”,成功开展复杂大血管疾病的介入手术、颅内动脉瘤、神经内镜治疗技术、昏迷促醒神经电刺激手术等先进技术;落实落细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知名院校的合作,每年选派医务人员前往高水平医院进修。
焦作市人民医院跻身“国家队”,成为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协同单位。钟南山院士心系焦作市人民医院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并通过多种形式推动合作走深走实、开花结果。
焦作市人民医院现有省级医学重点学科6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3个、省级医学重点培育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在建的省级区域医疗中心1个。
焦作市人民医院通过中国胸痛中心、高级卒中中心、中国心衰中心、国家标准化心脏康复中心、三级创伤中心认证,入选“全国神经外科建设中心名单”,同时,在全国高级卒中中心排名中稳居百强;而省级心血管区域医疗中心的建设,旨在全面提升焦作及周边区域心血管防治水平和服务能力,在疑难危重症诊断与治疗、医学人才培养、临床研究、综合疾病治疗、医院管理等方面,充分发挥引领和辐射的作用。
近5年来,焦作市人民医院获得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2项,河南医学科技奖二等奖9项、三等奖33项;申报河南省重点研发与推广专项(科技攻关、软科学研究)项目1项,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省部共建项目1项,联合共建项目32项;发表SCI(科学引文索引)文章34篇,最高影响因子4.876。
建设重点学科,人才是关键。焦作市人民医院积极引进素质高的本科生、研究生,以及调入确有专长的实用型人才,不断充实各学科医师人才队伍;邀请专家学者开展学术讲座、手术指导、科研项目指导等,尽快提升年轻医师队伍的业务水平;提高高层次人才待遇,对稀缺专科生办理入职手续开通绿色通道,进一步优化医疗人才梯队结构;大力培养学科带头人,采取学科建设反哺人才培养的模式,在推进学科建设各项工作时将“育人”作为着力点之一。经过多年努力,焦作市人民医院的高级职称、本科学历以上人员、科研项目申报数量等指标,位居焦作前列。

优化服务 为民服务守初心

“您放心,我全程陪您就诊。”12月17日,在焦作市人民医院门诊大厅里,“一站式”综合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对前来就诊的王女士说。随后,一名志愿者全程陪同行动不便的王女士就诊。
焦作市人民医院在2023年成立了入院服务中心、出院服务中心,“入院有人帮、住院有人办、出院办得快”,做到“一窗受理、一站服务、一次办结”,形成流程更科学、服务更高效、环境更舒适、态度更体贴的现代化医疗服务模式,有效提升了患者的就医体验。入院服务中心、出院服务中心同时设立便民服务岗,除了为患者免费提供轮椅、平推车、小件物品临时寄存、爱心雨伞、针线包等便民服务外,工作人员还会为年老体弱、行动不便及无陪护的患者提供护送到病区的服务。
检查检验是医疗服务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实现不同医疗机构之间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有助于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率,降低医疗费用,提高诊疗效率,进一步改善患者就医体验。
为了落实便民政策,焦作市人民医院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对医务人员进行培训,提高思想认识并掌握检查检验结果线上互认操作步骤;在门诊、医生诊室、住院病房等醒目位置,张贴检查检验互认项目公示栏,公布咨询方式和监督电话,普及政策,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利用信息化手段,设专人专岗每日对坐诊医生互认情况进行督导,对未互认的专家进行电话提醒。焦作市人民医院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率已提升至97%,有效减轻了群众就医负担,持续提升群众的就医获得感。
为了打通服务通道,2021年7月,焦作市人民医院开通了“965557”综合服务平台。该平台集急救接诊、健康咨询、综合调度、意见反馈等功能为一体,具有“服务、调度、管理”三大功能属性,秉承“只需拨打一次”的服务承诺,最大限度地保障诊疗质量与安全,解决群众遇到的各类医疗健康问题。该平台上线后,受到群众的好评。
焦作市人民医院在打造服务软环境的同时,通过“六化”积极加强医院环境建设。一是优化,重新制定门诊急诊环境标准和流程,门诊、病房标识醒目;加强无障碍设施建设,免费为患者提供轮椅、平推车等设施。二是硬化,及时修补硬化院内主要道路。三是绿化,提升绿化效果,搞好日常绿化养护。四是美化,合理设置标识标牌造型、大小,规范标牌色调;强化职工穿工作服、戴胸牌的习惯,保持物品摆放整齐、干净利索的室内环境。五是亮化,重点做好医院标志、医院名称、夜间导医标识、文化标语等部位的亮化工作,加强亮化设施的日常维修保养。六是净化,净化地面,净化墙体,净化门窗,净化空间,消灭卫生死角。
如今,焦作市人民医院的面貌焕然一新,院内就诊环境更加整洁。在河南省的统一评选中,焦作市人民医院以高分被评为“河南省群众满意医院”。

勇担使命 改革潮头展风姿

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为了进一步优化全市优质医疗资源布局,促进全市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焦作市积极推进医疗资源整合重组改革。焦作市人民医院勇担公立医院使命,第一个啃“硬骨头”。
2024年7月,焦作市人民医院医疗集团正式成立,主要涵盖总院区(焦作市人民医院)、和平院区(焦作市第五人民医院)、妇女儿童院区(焦作市妇幼保健院)、焦东院区(焦作市传染病医院)4个院区,覆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着力构建网格化诊疗新格局,做到“轻症不住院,重症不出市”,实现“优势互补、差异发展”。
为了更好地推进城市医疗集团建设,焦作市人民医院牵头召开医疗集团协调会,成立集团党委、组建行政班子,设置人力、财务、绩效、质管、后勤、公卫6个“一体化”办公机构,明确各成员单位的功能定位,统筹推进各项试点工作向纵深发展;负责承担心脑血管等省级重点学科专科急危重症患者救治工作,收治下级医院上转的患者,帮扶带动各成员单位,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和专科诊疗水平。目前,医疗集团运行平稳有序。
与此同时,焦作市人民医院积极落实医改政策,大力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扎实开展医联体和远程医学中心工作。远程医学中心于2015年12月建成并投入使用,患者在当地就可以享受省级、国家级专家的医疗服务,远程医学中心被国家卫生健康委授予“全国改善医疗服务先进典型科室”荣誉。
近年来,焦作市人民医院还通过建立相对紧密的医联体帮扶模式,每周以查房、坐诊、手术指导、学术讲座等形式,培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年轻医师。同时,焦作市人民医院积极承担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任务,被评为“河南省优秀住培基地”。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战略,让更多群众享受医改红利,助推了全市医疗水平提升。
如今,焦作市人民医院站在新的起点,将倍加珍惜和巩固三甲复评成果,紧紧围绕质量、安全、服务、管理、绩效等方面,将评审标准常态化、日常工作评审化,使医院管理更加科学、规范,从而确保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以坚持公益为导向,加快医院发展,提高核心竞争力,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