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浩华
中医风湿病属中医学“痹证”范畴,是指人体营卫失调,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合而为病;或日久正虚,内生痰浊、瘀血、毒热,正邪相搏,使经络、肌肤、血脉、筋骨,甚至脏腑的气血痹阻,失于濡养,而出现的以肢体关节、肌肉疼痛、肿胀及活动受限等症状为特征,甚至累及脏腑的一类疾病的总称。 中医风湿病分类 风痹 以感受风邪为主,侵犯肌肤、关节、经络,风性走串,故临床以疼痛游走不定为特点。因风为阳邪,“上先受之”,故多发为上肢、肩背等处。 寒痹 多因阳气不足,感受寒邪,其表现以肢体关节疼痛为著,且固定不移,遇寒加重,得热痛减或缓解。又因寒主收引,其性凝滞,故临床常兼恶寒、肢体拘挛、屈伸不利、脉弦紧等。 湿痹 以感受湿邪为主,湿邪留滞于肢体、关节、肌肤之间,临床表现以上述部位肿胀疼痛、麻木重着为特点。 热痹 以感受热邪或湿热之邪为主,或风寒湿邪入里化热,以肌肉关节红肿热痛,伴有身热、汗出、口渴、舌苔黄腻、脉滑数为特点。 燥痹 以感受燥邪为主,或由于阳热之邪化燥伤阴,导致肌肉筋骨关节失于濡养而引起的一类痹病。因“燥胜则干”,阴血津液不足,筋骨关节失于濡养,故临床以肌肉瘦削,关节不利,口鼻干燥,目干而涩等为主要特点。 湿热痹 感受湿热之邪为主,或是风寒湿等邪气郁久化热而为患。 哪些症状需要到风湿免疫科就诊 关节肿痛 关节肿痛是风湿性疾病最常见的表现,如出现多个大小关节对称性肿痛伴晨僵需要考虑类风湿关节炎。 肌痛或肌无力 不明原因出现了四肢肌肉疼痛、无力,下蹲后起身困难,上臂梳头、抬举困难或检查发现不明原因肌酶升高或肌电图提示肌肉损害,伴或不伴有皮疹均应警惕炎性肌病的可能,应及时到风湿免疫科就诊。 雷诺现象 手指和足趾远端遇冷或精神紧张诱发皮肤变白、发紫、变红,伴疼痛,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严重时可致肢端缺血坏死,疼痛难忍。 皮肤黏膜表现 风湿病皮肤表现多样,有红斑、结节、紫癜、网状青斑、皮肤过敏、皮肤溃疡、坏死、皮肤肿胀、增厚、变硬,脱发、色素沉着等。 口、眼干燥 口干燥、唾液少,牙齿变黑脱落;眼干涩,异物感时需考虑干燥综合征的可能。 腰背痛 脊柱关节病的患者出现反复腰背痛,以夜间睡觉时明显,白天活动缓解,多好发于青壮年,女性发病年龄偏晚。强直性脊炎易漏诊、误诊,极易造成脊椎强直、残疾。 不明原因发热 对于长期发热,经常规抗感染治疗无效,并排除肿瘤者,需要考虑风湿免疫病的可能。 反复自发流产、胎停等不良妊娠或反复血栓形成 反复出现孕早期自发性流产、胎停等不良妊娠或难以受孕,或出现不可解释的静、动脉血栓形成,应积极到风湿免疫科排查有无风湿免疫病的可能。 反复口腔溃疡 口腔溃疡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被认为是“上火”了,但对于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外阴部溃疡应警惕风湿免疫病可能,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白塞病等。 双上肢血压不对称、难治性高血压病 如果出现双上肢收缩压相差大于10毫米汞柱(1毫米汞柱=133.322帕),上肢乏力、动脉出现血管杂音,难治性高血压病,可能是大动脉炎,要到风湿免疫科进行排查。 多系统或多脏器损害 表现为蛋白尿、间质性肺炎、转氨酶升高、腹泻腹痛等多系统累及不明原因的疾病,需要排除风湿病的原因。 化验指标异常 有时患者没有任何不适,但在体检时发现一些实验指标的异常,如类风湿因子、血沉、C反应蛋白、免疫球蛋白与补体、抗核抗体等,也应该到风湿免疫科就诊咨询。 如何预防风湿免疫病 加强身体锻炼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特别是经常性做一些有氧运动,如广播体操、散步慢走、打太极拳、练瑜伽等,可以增强体质,提高身体免疫力。 注意防寒保暖 春季为风湿病高发季节。在这一季节应防止受寒、受潮、淋雨,注意关节保暖,避免身体受到风寒邪气侵蚀而患风湿病。 保持良好的心态 有少部分风湿病是由于患者精神受到长期刺激过度悲伤或者心情压抑等不良情绪因素所致。因此,在生活中不管是否患病,都应该避免情绪起伏过大,要保持良好心态。 预防和控制感染 某些风湿病发病与感染性因素有关,尤其是长期患有慢性扁桃体炎、咽喉炎、鼻窦炎等感染性疾病,会导致人体免疫反应发生改变而引起风湿病发生,因此预防和控制感染尤为重要。 (作者供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第三人民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