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夏季腹泻的中医分型和辨证论治 |
|
□李万才 夏季腹泻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每年5月~8月是其发病的高峰期;如果不引起重视、不及时治疗,容易转化为慢性腹泻、久泻,影响身体健康。夏季腹泻病因多样,主要包括感染性因素和非感染性因素。中医治疗夏季腹泻注重辨证施治,本文对临床常见的证型,进行解读。 夏季腹泻,中医学统称为“泄泻”,临床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溏,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要表现。泄泻是中医的一个病证,西医认为是器质性疾病:如急性肠炎、炎症性肠病、吸收不良综合征、肠道肿瘤、肠结核等,功能性疾病如: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腹泻等以泄泻为主症的疾病,均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泄泻之病机总属脾虚湿盛,脾失健运,水湿不化,肠道清浊不分,传化失司。 外感寒湿暑热之邪伤及脾胃,使脾胃升降失司,运化失常,水湿不化,引起泄泻。湿邪易困脾土,临床以湿邪较为多见,故有“无湿不成泻”之说。 饮食不节、不洁,贪凉饮冷,脾胃受伤,运化失常,发生泄泻。 情志失调,肝气郁结,横逆克脾,或忧思伤脾,均可致脾失健运,水湿不化,发为泄泻。 禀赋不足,病后体虚,年老体弱,脏腑虚弱,脾肾亏虚,甚至命门火衰,脾失温煦,运化失职,水谷不化,遂成泄泻,或为久泻、五更泻。 治疗原则 泄泻的基本治疗原则:实证者,临床多用芳香化湿、解表散寒、清热燥湿、分消止泻、消食导滞、和中止泻;久泻之虚证,用健脾益气、化湿止泻、温肾健脾、固涩止泻。 分型治疗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泄泻,其证型包括寒湿困阻证、饮食停滞证、湿热蕴肠证、肝气乘脾证、脾胃虚弱证、肾阳虚弱证。证型不同,治疗方法也不同。 针灸治疗 泄泻可以用针灸治疗,取神阙穴、天枢穴、大肠俞穴、上巨虚穴、三阴交穴等穴位。随证加减:寒湿困脾,加脾俞穴、阴陵泉穴;湿热蕴结,加合谷穴、下巨虚穴;饮食停滞,加中脘穴、建里穴;肝气郁滞,加期门穴、太冲穴;脾虚,加脾俞穴、足三里穴;脾气下陷,加百会穴;肾阳虚,加肾俞穴、命门穴、关元穴。 耳穴压豆 通过刺激耳部穴位,达到调理脏腑功能的目的,对泄泻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脐疗 利用药物敷贴肚脐(神阙穴),通过经络传导作用,达到温中散寒、健脾止泻的目的。 生活护理 避风寒,慎起居,调饮食,调情志。饮食以质软、渣少、易消化、少量多餐为原则,要细嚼慢咽;忌食辛辣、肥甘、过咸、过酸、生冷之品;忌烟酒、浓茶。 突发暴泻者,要减少饮食,饮热粥以调养胃气;若虚寒腹泻,可饮热姜汤,以振奋脾阳、调和胃气,脾胃虚弱者,可用健脾补气的山药、薏米、莲子、扁豆、芡实、大枣等煮粥,日常服用调理脾胃,亦可使用艾灸或隔姜灸足三里穴、神阙穴等穴位,以温中健脾。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新安县第二人民医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