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浅谈中医防治中风的思路 |
|
□刘洪峰 中风作为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以患者突然出现的口眼歪斜、言语不利、半身不遂,甚则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为特点。脑血管阻塞或破裂导致脑血流中断,从而使脑组织受损。由于人口老龄化,高血压病等危险因素控制不佳,中风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呈上升趋势。在我国,中风更是居民健康的“头号杀手”。更令人担忧的是,近年来中风发病人群呈年轻化趋势,这一现状与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不良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因此,治疗预防中风非常重要。中医在防治中风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方法。 中医认为,中风主要与风、火、痰、瘀、气、虚6种病因相关。风为外因,主要是指风邪入侵人体,导致经络不通、气血运行障碍;火为内因,多由情志失调、饮食不节等引起的内火旺盛,灼伤血络;痰、瘀、气、虚,则是中风发生的内在基础。痰浊内生,阻滞经络,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血液运行不畅,形成瘀血,阻塞经络;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运行,血虚不能滋养经络,导致经络失养。总体而言,中风的形成是由正气不足、痰浊上扰、阴虚风动等多种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中医对中风的治疗,强调辨证论治。中风大致可分为中经络、中脏腑两大类,中经络又可细分为风痰入络、风阳上扰、痰热腑实、气虚血瘀和阴虚风动等证型,中脏腑又可细分为阳闭、阴闭、脱证等证型。每一种证型都对应着不同的治疗原则和方药,体现了中医同病异治的特点。例如,对于气虚血瘀的患者,治疗的关键在于益气活血、扶正祛邪;可选用如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帮助患者调整身体状态。而对于风阳上扰的患者,治疗的主要方向是清肝泻火、熄风潜阳,常用的方剂如天麻钩藤饮加减。对于痰热腑实的患者,治疗则需要清热化痰、通腑泻实,如使用星蒌承气汤加减治疗。而对于阴虚风动型的患者,治疗则需要滋阴熄风,常用的方剂如大定风珠加减治疗,除了中药内服治疗外,合理应用针灸、推拿等中医外治法亦是有效措施。针灸能够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对于中风患者的康复具有显著效果。推拿则通过按摩、拍打等手法,直接作用于患者的身体,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减轻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等症状。 中医在预防和治疗中风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理论,通过调畅情志、规律作息、合理使用食疗、综合调理脏腑功能,可以有效预防中风,降低中风的发病率。对于已经发生的中风患者,通过辨证施治,选择适合的中药方剂,进行整体调理,可以促进患者身体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总之,中风的预防和治疗需要综合考虑个体的具体情况,通过辨证论治,选择适合的方药进行治疗,同时注重整体调理,恢复脏腑功能,促进气血运行,才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总医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