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不平则痛”的分析要点 |
|
□韦宇霞 长期以来,中医辨证论治疼痛,多以“不通则痛”“不荣则痛”立论,实有以偏概全之嫌,从而局限了疼痛辨证论治思维,甚至影响临床疗效的提高。以历代中医文献为据,结合临床实际,全国名老中医韦绪性教授提出“不平则痛”的病机,此认识虽然仍难全面,但是可进一步完善疼痛的病机理论。 中医学关于疼痛的病机理论大都不离“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据此治疗疼痛的原则与方法也大都不离“通”和“荣”两端。根据疼痛的临床特点,如果不对这一病机加以重视,将使疼痛病机理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也不利于疼痛性疾病的治疗。阴阳平衡是保持人体生理功能的必要条件,中医学将正常人称为“平人”,所谓“平”就是阴阳平衡,“平人”就是阴阳平衡的正常人。《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说:“阳注于阴,阴满之外,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阴阳平衡是保持人体生理功能的必要条件,只有阴阳平衡才能抗御外邪,保持健康,故《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曰:“平人者不病也。”阴阳平衡包括阴平阳秘,气血和顺,正如《黄帝内经·灵枢·小针解》曰:“平者顺也。”一旦阴阳平衡被打破,人体就会由生理状态转变为病理状态,疾病由此而生。而阴阳失衡,“不和则痛”的临床表现之一就是疼痛。在中医典籍中多有记载。如《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曰:“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颊肿……”《黄帝内经·素问·方盛衰论》曰:“气上不下,头痛癫疾。”这是阴不制阳,下虚上实,气机上逆所致。《金匮要略》中论述奔豚气病曰:“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这也是下焦阳虚,气逆致痛的典型病证。《济生方·头痛论治》曰:“凡头痛者,气血俱虚,风、寒、暑、湿之邪伤于阳经,伏留不去者,名曰厥头痛。盖厥者逆也,逆壅而冲于头也。”以上所论疼痛,均为阴阳失衡,或为阳气上亢,或为阴气逆上,或为邪火冲脑所致。这些疼痛病机用“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解释似嫌牵强。而“不平则痛”则抓住了病机的本质。 “不通则痛”“不荣则痛”的病机相对应的治疗原则分别是“通”与“荣”,“不平则痛”病机的治疗原则为“调”,中药方剂的类型就是“和”法。这一治疗原则在《黄帝内经》中有论述。《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这与“不平则痛”病机引起的疼痛性疾病的治疗原则与方法相关。《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也指出:“调其阴阳,不足则补,有余则泻。”《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还有一段相关论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更有“以所利而行之,调其气,使其平也”的具体用药法则。这表明“和法”是中医学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两大基本理论的具体应用,它重视人体结构和生理功能的整体性,认为局部的病变与其周围甚至全身的结构或内环境变化息息相关。疼痛也是如此,某一脏腑的疼痛有可能是其他脏腑病变所致,某一局部的疼痛有可能是其周围组织结构的不平衡所致,这种病理改变不适用“通”或“荣”的治疗原则,而适合“调”的原则,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方能收到治痛的效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不平则痛,非调不平”。以“不平则痛”病机理论为指导,通过调和气血、调和阴阳、调和肝脾等方法治疗疼痛,是有传统理论依据的。针灸治痛作用主要在于“调”,即调理经络的失衡状态,正如《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所说:“用针之类,在于调气。”《黄帝内经·灵枢·根结》也说:“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调阴与阳,精气乃光,合形与气,使神内藏。故曰:上工平气,中工乱脉,下工绝气危生。”指出高明的医生是要用针刺方法来“平气”,即使阴阳气血平衡调和,而不是单纯的“通”。 (作者供职于安阳职业技术学院,本文由全国名老中医韦绪性教授指导)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