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特别报道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要闻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PDF版查看  第九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十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十一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十二版:健康促进
 
第六版:视界
 上一版    下一版  
肝胆病的诊治经验
“不平则痛”的分析要点
浅谈中医防治中风的思路
夏季腹泻的中医分型和辨证论治
1
11 1 2024年7月30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肝胆病的诊治经验
 


□张景祖

张华甫系全国首批名老中医带徒指导老师,经验丰富,用药精到,辨治准确,善于治疗内科疑难杂症,尤其对肝胆病辨治颇有心得。他认为,肝胆病多为实证,少虚证:治疗黄疸应从阴阳辨证,兼顾痰毒瘀等病理因素;诊治胆胀,要分轻重缓急,重视攻补兼施。他的一系列学术思想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非常好的疗效,深受青年医者尊崇,现将其学术特点及临床经验介绍如下。肝胆病多实证少虚证
张华甫认为,中医范围内肝胆病通常包括黄疸、胁痛、胆胀、臌胀等病,病因多为感受湿热疫毒,或饮食积滞,或情志受伤引起气血、湿热、瘀毒互结,病位在肝胆,兼顾脾胃及心肾等脏腑功能失调。临床多辨证为肝气郁结、肝胆湿热、肝热化毒、胆郁痰扰和虫石瘀阻等证型。以上诸证均属实证,故肝胆病实证居多。肝胆病患者就医时,病情多为急症或者慢性病急性发作,因此也多表现为实证,即使虚实夹杂,也是“实”重于“虚”。然而,张华甫强调肝胆病并非无虚证,因治疗实证多采用辛香理气、苦寒通降之品,辛香温燥之品用之日久则耗伤肝肾之阴,苦寒之品用之日久则损伤阳气,使本病由实转虚,或由气及血,病变由急性转为慢性,由实证转为虚证或虚实夹杂。
治黄疸辨阴阳,兼顾痰毒瘀
黄疸是以目黄、身黄、溲黄为主要症状,以血清内胆红素浓度增高为特征,是临床常见病证,现代医学多见于急慢性肝炎、胆道疾病、胰腺疾病、肝硬化和肝癌等疾病。张华甫认为,黄疸的病机关键是湿邪为患。《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所载:“然黄家所得,从湿得之。”湿邪在黄疸病证中多表现为湿热和寒湿。黄疸的辨证多以阴阳为纲,从病因病机上讲辨阴阳也就是辨寒热,阳黄多为湿热侵犯肝脾,肝失疏泄,脾失运化,胆失通降,胆中精汁布散不及,溢于目睛及体表而发黄。正如《黄帝内经·素问·玉机真脏论》云:“湿热相交,民当病痒。”而阴黄多为寒湿在里不解,或外感寒湿,或湿热黄疸过用苦寒等,导致脾阳受损,水失输布,肝胆疏泄失常寒湿所致,如《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记载:“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阳黄症见身目黄染,黄色鲜明,口干口苦,腹胀尿黄,舌苔黄腻,脉滑数或沉实有力;阴黄症见身黄、目黄,黄色灰暗如烟熏,神疲乏力,腹胀纳呆,或畏寒怕冷,大便不实,舌淡苔白,脉沉弱,或沉缓。阳黄治以清热化湿退黄,以加味茵陈蒿汤为治疗湿热黄疸的代表方;阴黄以温中健脾,化湿退黄为原则,以加味茵陈术附汤为代表方剂。然而,张华甫同时指出,虽然黄疸与湿邪关系最为密切,但是临证中常见血瘀、疫毒、痰浊等相兼为患。《金匮要略》云:“脾色必黄,瘀热以行。”黄疸的另一致病关键因素便是“瘀”。张华甫强调黄疸之病尤以湿热互结为患多见,而发病之关键在于“瘀”,或为外邪郁闭,或湿热瘀阻,或为瘀血阻络,终致经络不畅、血脉滞,气机失调、水湿停滞不祛而为黄疸。张华甫认为,在清热化湿的同时,加活血化瘀药,不仅可以加快黄疸的消退,有利于肿大肝脾的软缩,还可以促进肝功能的恢复,有效地缓解肝区疼痛。若不加活血化瘀之品,犹如隔靴搔痒,无济于事。常用赤芍、丹参、红花、益母草、藕节、泽兰等活血药,凉血活血、养血活血、养经活血,诸法配合,相得益彰。另外,张华甫指出,湿热久羁或兼感疫毒,或湿热生痰、痰瘀肝胆,便使肝之血脉流通受阻,加重黄疸。治宜清热解毒、化痰散结。清除凝滞之湿热,痰滞得通,瘀热得清,黄疸易消。
典型病例
周某,男,53岁,1982年12月2日初诊。患者目黄、身黄、小便黄1个月有余。症见黄色鲜明,腹胀,右胁部疼痛,倦怠乏力,便溏,每日2次~3次,舌质紫黯、苔黄、脉弦滑数。肝功能检查结果:总胆红素(TBIL)101毫摩尔/升,谷丙转氨酶(ALT)1201单位/升,谷草转氨酶(AST)1252单位/升。诊断为黄疸(阳黄)。辨证属于毒热内蕴、瘀滞湿阻。治宜清热解毒、祛湿化瘀。方用茵陈蒿汤加减。
处方 茵陈100克,栀子20克,生大黄8克,蒲公英30克,连翘20克,赤芍20克,丹参20克,泽兰15克,陈皮15克,鸡内金20克,焦三仙各10克,生甘草30克。
用法 每日1剂,水煎服。共10剂。
复诊 患者黄疸明显改善,腹胀胁痛明显缓解,大便调,舌质红苔黄根稍腻,脉沉弦。肝功能检查结果:ALT321单位/升,AST68单位/升,TBIL44.53毫摩尔/升再予上方随症加减治疗2个月后,黄疸消失,肝功能正常。
此案湿热在里,日久化瘀成毒,以茵陈蒿汤加减治疗。茵陈清热利湿,大黄清泄瘀热祛湿,二药合用,使湿热之邪由二便而去;栀子清热利湿以导湿热下行,赤芍、丹参、泽兰清热凉血止痛,蒲公英、连翘以清热解毒,佐以调理脾胃之陈皮、鸡内金、焦三仙健脾祛湿。全方配伍共起清热祛湿、解毒化癍之功,使黄疸得以迅速消退。
诊治胆胀分清轻重缓急
胆胀是以反复发作的上腹或右胁肋部隐痛,或伴右肩区疼痛,餐后上腹部饱胀、嗳气呃逆、厌油腻,进食油腻食物后症状明显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病位在胆,常见于西医学中的“胆囊炎”“胆石症”等疾病。张华甫认为,胆胀为患,错综复杂,临证当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分清轻重缓急。应重视现代医学的检查手段,在明确其病变性质、特点的基础上辨证施治,以免延误治疗时机。一般在急性期,临床上常分为肝胆气郁、肝胆气逆、湿热蕴结、热毒蓄积等证型。肝胆气郁、肝胆气逆证者,多属胆胀轻证,与西医胆囊轻度炎症类似;湿热蕴结者,多属胆胀重证,与西医胆道重度炎症类似;而热毒蓄积证则是胆胀之危证,与西医胆道急性梗阻、感染合并胆道蓄脓、积水、坏疽、穿孔等危急证候类似。胆胀有急性病之时,有演变慢性病之期,也有慢性病急性发作。就其病理转归可发生两种病理状态:一为失治、误治造成胆气大伤、胆体受损,不能托邪外出,邪气久留少阳,横伏募原,待机而作则成为慢性之疾。二为邪气留内,瘀血阻塞胆道,致胆体肿胀,热壅难泄,营气陷入腠理,就会产热腐化脓、胆汁外溢的急性严重证候。张华甫强调,胆胀以急性期多见,慢性期少见,而急性期多表现为急症,严重者可危及生命,因此在临证时应引起足够重视,对证候表现应悉心分析、综合判断,并拟订更为准确的治疗方案。若不适合用内科药物治疗者,患者应及时进行手术治疗。
臌胀的病机为肝脾肾受损,气血水互结,应攻补兼施
臌胀是指腹部胀大、绷紧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显露的病证。“臌”指腹大皮急,其状如鼓:“胀”指腹部胀满不适。臌胀两字,简要地概括了该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类似西医学所指的肝硬化腹水,包括血吸虫病,胆汁性,营养不良等多种原因导致的肝硬化腹水形成期。张华甫认为,臌胀病机主要为肝、脾、肾功能失调,气结,血瘀,水裹于腹中所致,如《医门法律·胀病论》记载:“胀病亦不外水裹、气结、血瘀……凡有痕,积块,痞块,即是胀病之根。”肝、脾、肾三脏,对于气血正常运行、水湿正常运化非常重要。肝气郁结失于条达,不能正常疏泄,见肝之病,知肝传脾,脾主运化失职,导致水湿停不化!并停留成为腹水。肝脾益损,久病及肾,肾阳虚衰,不能温煦脾土,肾阴虚,不能滋养,肝脾益伤。肾与膀胱相表里,肾虚可致膀胱气化失司,小便不利,水停于内,腹水更趋严重。张华甫指出在本病的发展过程中,气滞、血瘀、水湿之间互为因果。正如清代医学家何梦瑶云:“气水血三者,病常相因,有先病气滞而后血结者,有先病血结而后气滞者,有先病水肿而后血随败者,有先病血结而后水随蓄者。”本病常随着时间推移而加重,日久病情复杂,经久难治,如《医门法律·胀病论》记载:“日积月累,腹大如箕,腹大如瓮,是名单腹胀。”
张华甫指出,臌胀的辨证应辨其虚实标本的主次,治当攻补兼施。标实者当辨气滞、血瘀、水湿的偏盛,分别采用行气活血、祛湿利水或用攻逐之法,同时配以疏肝健脾之品。本虚者当辨阴虚与阳虚的不同,分别采取温补脾肾或滋养肝肾法,同时配合行气活血利水。另外,张华甫强调扶正要分清肝脾肾之主次,祛邪应辨明湿热或气血水之轻重。总之,治疗胀须攻补兼施,祛邪不伤正,补虚不碍邪,应图缓功远效,切忌急功近利。医患均应树立信心,持之以恒,达到最终战胜臌胀之目的。
(作者为河南省长垣市张氏中医内科学术流派第四代传承人)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