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专题
PDF版查看  第三版:南阳聚焦
PDF版查看  第四版:专版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药周刊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六版:视界
 上一版    下一版  
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辨治思路
跟师学习是一生学习的转折点
论中医之邪
帕金森病合并抑郁症的诊疗体会
1
11 1 2021年9月28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跟师学习是一生学习的转折点
 

跟师学习是一生学习的转折点
□毛开颜

   传承名老中医的临床经验是继承发扬中医药学术,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步骤,是名中医工作室传承工作的主要环节。然而,整理老中医的诊疗经验却贯穿传承工作的始终。达尔文说过:“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从中发现规律,做出结论。”如果忽略了整理工作,名老中医的经验就会囿于一室,不被人传承和学习,就会出现中医学术断代的局面。
    那么,怎样整理老中医的诊疗经验呢?笔者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实事求是 放宽眼界
    对于年轻人来说,跟师学习是一生学习的转折点。老师多已年过古稀,或至耄耋,在有限的时光内,能将自己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传授下去,这是他们的愿望。但一个人的经验毕竟是有限的,这与个人的经历与环境等有密切关系。跟师者必须踏踏实实学习,“拾到篮里都是菜”,不要有挑挑拣栋的想法,对于老师的经验要尽量多地去接受。有的用西医治疗的效果去对比老师的经验,认为老师的经验司空见惯,这也不需要,那也不需要,最后什么也没有学好。
    但又不要囿于一个老师的经验,要放宽眼界,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曾批评一种观点,即“始终顺旧,备承家技”。一位40多岁的进修生,曾在河南省中医院学习一年,后到北京进修两年,跟了20多位老师,其中不乏国医大师级的老师,总结、整理老师的治验、方药、讲话稿等,多达百万字。据说,这名进修生现在在当地已有点儿名气,求诊者很多,能治疗一些疑难疾病。
整理医案 层次分明
   整理老中医医案,是总结老中医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年出版许多老中医医案,百花齐放,各显千秋。
    古代医案的叙述与现在大不一样,一般是先述症状,再论病机。即先点出本案的主要症状,再据此进行分析。但现在对医案的书写方式,基本都是从症状说起,初诊、二诊、三诊等,不加修饰,直铺到底。这种医案的叙述,层次分明,主次有序,使人容易理解。
    另外一种是夹议夹叙,带有散文的味道,例如一例暑温案记载:“时过大暑,暴雨过后,同村张某,清晨急来叩门,言其家母昨夜恶寒发热,昏迷不醒,喃喃自语,邀余诊治。余随张某,急急匆匆赶到张家,进门后看到一位年轻人正在给张母施以针灸术,上刺人中,内关;下刺三里,并灸关元。张母神志稍醒,看到医生前来,张口欲言,余点头安慰之。切其尺肤,温和不寒,触其足趾,微凉。切其脉,浮濡如丝,但无结代;观其舌,质红赤,苔白腻不燥。问其二便,其子云:遗溺,未大便。脉证合参,此暑湿之患也,辨证为暑湿伤其气阴,心肺不支。心主神,肺主魄,心肺者,宗气之主也。故立益气养阴之法,兼以芳化暑温之味。”这种方式的特点是叙事式,不枯燥,引人入胜,看起来比较轻松,也容易记忆,老年人喜欢看,但写起来比较困难。
梳理升华 写好按语
    老中医的医案写好了,如何写按语呢?这是考察传承者学习成绩的重要一环。按语不仅是对老中医经验的梳理,更重要的是升华,是提高,是传承者对老中医经验的浅认识上升到自我感悟的过程。其按语可以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是开门见山,抓主要症状:例如湿温,可以从患者的发热与舌苔厚腻入手,直接写出辨证依据,与代表方药。二是方证结合,抓主方:例如慢性腹泻,用方资生丸,可以从资生丸的出处、组成以及与本证之吻合处撰写。三是从远到近,抓特征:例如广泛性结肠溃疡,从此病的中西医治疗,写到此例的治疗经过,然后写出此例的证候特点与治疗方药。四是遣方用药,抓经验:这一条很重要,老中医的经验方药,必须写好按语,要点明析,把老中医的方药特点说明说透,有出处的必须写明,不要把老中医的经验写成孤独无源的东西。五是直中有曲,抓细节:不要把老中医的经验写得完美无缺,如“神效”“奇效”等,写经验,也要写教训。误诊与误治也是财富,也是经验。这一类的医案近年也不少见到。
    对于老中医医案的整理,要突出两点:一是坚持辨证论治的分析,做到三清楚,即老师经验清楚,文理脉络清楚,读者心里清楚;二是真实,要唯物,不能有虚假。做到这两点,你写的医案才有价值,才有被采纳的可能性。
    传承者在整理老中医诊疗经验时,要多与老师沟通,多与同道沟通,在立足本职工作与学习的同时,放宽眼界,向更多的老前辈学习,方可形成“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赶旧人”的氛围。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中医药事业在传承过程中,也必然会得到发展和壮大。
    (作者供职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本文由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首届百名中医药科普专家毛德西指导)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