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辨治思路 □尹国有 丁 睿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有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功能性肠病,中医治疗具有明显优势。根据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可将其归属于中医学“腹痛”“泄泻”“便秘”等病证的范畴。中医认为,素体虚弱加之情志失调、饮食所伤诸因素的影响,致使脾胃运化功能失常,肠道传导功能障碍而发病。辨证论治是中医的优势,找准中医辨治肠易激综合征的思路,是取得疗效的重要环节。中医辨治肠易激综合征,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是病位主要在肠胃,首当辨虚实寒热。肠易激综合征的病位主要在肠胃,病机重点在于肝脾气机失调,运化失常,大肠传导失司,日久及肾,形成肝、脾、肾、肠、胃诸脏腑功能失调。早期多属于肝郁脾虚,若夹寒、夹热、夹痰则形成肝脾不调,寒热错杂;后期累及肾,表现为脾肾阳虚,波及血分则可见气滞血瘀等。故临床辨证首当辨明虚实、寒热,以及气滞和其他兼夹,分清主次及相互关系。治疗宜以调整机体的寒热虚实为基础,以调理肝脾气机为重点,兼以健脾益肾,恢复胃肠正常的功能。 二是情绪波动易激发,柔肝健脾止疼痛。情绪波动是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形成肠易激综合征的内动因素,腹痛、腹部不适以及排便习惯的改变,时常因焦虑、抑郁、紧张以及恐惧等情志变化而激发。情绪波动可致肝脾气机失调,导致脾土运化失常。肝旺气结则痛,脾虚乏运或泻或秘,肠易激综合征病发于肝旺脾虚,治疗宜抑肝扶土,调理肝脾,用柔肝健脾止痛之法。柔和肝体,缓肝之急常用白芍;对于胁腹胀满不适者则常用麦芽疏肝和胃,用柴胡疏达肝气。 三是腹泻常因湿邪胜,运脾除湿止泄泻。腹泻是肠易激综合征的常见症状,《灵枢·五邪》中有“湿盛则濡泄”之说,腹泻之成常因湿邪盛引发,而湿盛之由无不因脾虚失于健运所致。因此,治泻必除湿,调理肠易激综合征宜应用健脾、运脾、除湿之法,使脾运湿除则泄泻止,肝脾调和则腹部不适除。根据肠易激综合征不同的发病机制,除湿的方法是各不一样的,宜在健脾的基础上或芳香化湿(药如藿香、佩兰、白豆蔻),或淡渗利湿(药如茯苓、薏苡仁、泽泻)等。根据病情可一法单独使用,也可多法配合,总以切中病机为原则。 四是病久及肾命门虚,健脾温肾升清阳。从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机制来看,病初以脾胃受损为主,治疗宜健脾利湿,调整胃肠功能,病久脾肾两虚,伤及命门,治疗则应注意健脾温肾升清阳。肠易激综合征病发已久,可由脾虚累及肾,导致命门火衰,温煦无力,出现久泻不止或五更泄泻、腰膝酸软等症状,所以其治疗宜在健脾利湿的基础上,配合以温肾助阳,药用补骨脂、吴茱萸等。而久病脾为湿困,中气下陷,清阳不升,清浊不分,并走于下,也可久泻不愈,故升发脾气,升清降浊也为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久泻常用的方法。 五是便秘腹泻相互交替,补脾运中调气机。肠易激综合征可表现为便秘与腹泻不规则间歇交替出现,可伴有上腹部不适、饱胀、恶心等症状,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说,此多为结肠运动障碍与分泌功能障碍的混合型;从中医的角度来看,此乃脾虚乏运,气滞湿阻所致。脾虚湿盛则泻,脾呆气滞则结,治宜补脾运中调气机,使脾胃强健,运化功能协调,气机畅顺,则便秘、腹泻、腹部不适诸症状自可消除。补脾运中可用四君子汤甘补温运,强健脾胃,促进运化;调气机以改善肠胃功能,重在调理气机,宜用枳实与陈皮相配调理气机,或枳实配葛根导滞升阳调升降,或枳实、陈皮配肉豆蔻疏涩并用。 六是自我调养很重要,调畅情志节饮食。肠易激综合征是较难彻底治愈的功能性肠病,其发病与精神因素、饮食失调密切相关,自我调养很重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调畅情志,节制饮食,不仅可预防或减少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生,还有助于其治疗和康复。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应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克服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保持规律化的生活起居,戒除烟酒,饮食定时定量,慎食肥腻、生冷、辛辣等对胃肠有刺激性的食物,还应劳逸结合,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作者供职于遂平县人民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