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战线,有他们守护 本报记者 常 娟 通讯员 王梦雪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冲在抗疫的最前沿,从来不说苦、不怕累,像战士一样坚决服从指令,完成守护防线的使命。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郑大一附院)消化科医生李德亮,2020年,在该院重症隔离病房抗疫;本轮疫情暴发伊始,奔赴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周边小区进行核酸采样;8月6日,又抵达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南院区,参与重症隔离病房重建工作。李德亮作为消化科医生,管理重症患者对他来说不是日常工作,但他跟在外科重症监护病房组长刘刚和心内重症监护病房陈琳琳身后,学习呼吸机、高流量氧的应用及中心静脉置管。有时候,一些偏瘫、呼吸衰竭等重症新冠肺炎患者需要下楼到移动CT车上做CT,他和刘刚就或抱或抬地帮助患者上移动CT车(体重小的患者直接抱上去,体重大的患者就抬上去),身穿防护服做这些对他们来说难度不小,但他们从不说累。 作为重症隔离病房组长,刘刚给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南院区的不少医务人员留下了深刻印象。据郑大一附院心内科医师王玺介绍,刘刚在重症隔离病房完成了第一例有创操作——中心静脉置管,并且是王玺遇见的一次进隔离病房时间最长的医务人员。8月12日,为了治疗患者,刘刚早上7时进入隔离病房,先查一遍房,再陪同专家查房并汇报病情,结束后又监护危重型患者,直到当日15时30分左右专家商量好治疗方案并执行完毕,才走出隔离病房。 郑大一附院呼吸重症医生谭秋月,有着瘦小的身材,看似弱不禁风的样子,却担任着治疗组组长的职务。她带领3名医生率先披挂上阵,值了重症隔离病房的第一个夜班。同事偷拍了她一张工作照,知晓后,她选择把照片留下来,因为日后可以向年幼的儿子证明她曾经来过抗疫一线。在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南院区待了快一个月,她不敢和儿子视频,她说孩子看到妈妈就哭,因为看到却摸不到。 在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南院区,还有一群人做着看似简单却又至关重要的工作,那就是报表小分队。他们第一时间获取疫情数据、患者病情变化情况,为医院、疾控机构提供整体数据,服务抗疫大局,根据需要调配抗疫物资;为专家提供个体数据,作为分析病情依据,指导具体作战计划。 王玺是报表小分队成员之一,在重症隔离病房担任总住院医师,一开始他就承担了重症隔离病房患者的报表任务。据其介绍,随着工作进展,需要收集和整理的数据逐渐增加,重症隔离病房又成立了报表小组,每人负责不同的任务:比如,郑大一附院麻醉科李莉负责重型和危重型患者病例汇报,同时还是重症隔离病房的麻醉小组成员,兼顾麻醉和气管插管工作;综合重症监护室韩冰及呼吸内科盛艳兵负责晨交班报表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