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天使之声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要闻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七版:临证
 上一版    下一版  
拔罐疗法的种类及应用
针刺治疗手足心汗证
中医辨治眩晕经验分享
地黄丸系列方治疗帕金森病
1
11 1 2025年7月24日 星期四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拔罐疗法的种类及应用
 


□康晓利 文/图

拔罐疗法是通过特定手段使罐体内形成真空或接近真空状态,再将其吸附于人体皮肤(通常为特定穴位),此时罐体产生较大的负压,对皮肤表面形成较强的吸力。这种吸力可调节机体气血津液,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浅吸闪罐法:使罐体吸附于治疗部位(罐体内吸入的皮肤肌肉较浅),随即提拉罐体使其脱落,以皮肤潮红为度,每个部位操作10次~30次。通过对某一部位进行吸引、牵拉、放松的物理刺激,使局部经络气血充盈,进而改善营卫状况。该疗法多用于风寒束表导致的局部肌肉麻木、疼痛等症状。
深吸闪罐法:又称响罐法,操作方法与浅吸闪罐法类似,不同之处在于罐体内吸附的皮肤肌肉较深,故提拉脱落时会发出响声。治疗时要在闪罐部位预先涂抹润肤剂。该疗法的功效原理与浅吸闪罐法基本相同,多用于病变较深且局限的病证。
留罐法:也称坐罐法,指将罐体吸附于选定的部位、穴位或病灶处,并留置一段时间(10分钟~30分钟)的拔罐疗法。
单罐法:治疗时单独使用一个罐体的方法。适用于病变单一或局限的病证。如心律不齐、心悸,可选内关穴;大便异常,可选天枢穴;头痛,可选太阳穴;落枕,可选肩井穴;胃痛,可选中脘穴等。
多罐法:治疗时多个罐体同时使用的方法,适用于病变广泛的病证。
多罐法可以分为排罐法、密排法、疏排法、散罐法等。
排罐法:将多个罐体吸附于某条经络或特定部位的疗法。拔罐时应遵循由上而下的顺序,先拔上部部位,后拔下部部位。如坐骨神经痛可选取足少阳胆经的环跳穴、风市穴、阳陵泉穴、悬钟穴,以及足太阳膀胱经的秩边穴、殷门穴、委中穴、承山穴;肥胖患者,可在背部夹脊穴从上至下进行拔罐治疗。
密排法:多个罐体紧密排列于某一部位,罐体的间隔不宜过近,否则易因罐体间相互牵拉引发疼痛及皮肤损伤。该疗法多用于病变局限、症状明显且体质较好的患者。
疏排法:罐体间相对疏远,间隔5厘米~7厘米。该疗法多用于病变广泛、症状较多且主要症状不明显、体质较差的患者。
散罐法:罐体间相隔较远。该疗法多用于全身病证较多的患者。如心律失常患者,可选膻中穴、内关穴、心俞穴等;肩周炎患者,可选肩井穴、肩髎穴、曲池穴、条口穴等。
发疱罐法:指拔罐吸附部位出现水疱的疗法。若需要使吸附部位出现水疱,可以通过增大罐体内负压或延长吸附时间来实现。水湿、酒湿之邪偏盛者或感冒患者,拔罐10分钟左右亦可出现水疱。水疱散在表皮,无明显痛苦。该疗法除了有治疗作用外,还能增强患者体内的正气,提高免疫力。起罐后,皮肤上的水疱一般不挑破,1天~2天后可自行吸收消失;若挑破水疱,使用甲紫溶液涂抹即可。疤痕体质者禁用该疗法。在临床应用中,哮喘、心下痞硬患者可选取膻中穴、巨阙穴进行治疗。
提按罐法:以手提起吸附于肌表的罐体,随即按下复原,力量逐渐加大,以罐体不脱离肌表为度,如此反复二三十次。该疗法可使罐体吸附的肌肤上下振动,增强拔罐的功效,刺激相应经络穴位及脏腑气血,促进气血运行,振奋五脏六腑功能。该疗法常用于腹部,对胃脘不适、消化不良、小儿疳积、泄泻、痛经等有较好的疗效。
摇罐法:以手握住吸附于肌表的罐体,均匀、有节奏地上下、左右或前后摇动,每个部位操作二三十次为宜。该疗法通过对局部反复牵拉,可增强刺激、提高疗效。操作时,医者需要手腕放松,力量柔和,动作协调、均匀,忌动作急促或生硬,以患者自觉放松、舒适且能耐受为度。
转罐法:以手握住罐体,缓慢使罐体向左水平旋转90度~180度,再向右水平旋转90度~180度,反复进行一二十次。转罐法扭力较大,牵拉作用较强,刺激较摇罐法更为强烈,可放松局部肌肉组织,促进气血流动,增强治疗效果。操作前,医生需要在患者治疗部位涂抹拔罐润肤剂,手法轻柔,以患者能耐受为度。该疗法多用于软组织损伤,如腰肌劳损等由深部无菌性炎症引发的局部疼痛。
走罐法:罐体吸附肌肤后,以手握住罐体在皮肤上移动(前进方向罐口稍提起,后部边缘着力于肌肤,速度可快可慢,根据病情、部位及治疗需要进行上下、左右移动),以皮肤出现红、紫、黑色斑点为度的治疗手法。该手法作用、力度及面积均较大,与刮痧疗法有相似之处。操作前需要在待走罐部位涂抹拔罐润肤剂,否则容易出现皮肤损伤及疼痛。一般背部走罐宜上下移动,胸部应按肋骨走向来回移动,上下肢、腹部宜旋转移动(顺时针、逆时针方向均可)。该疗法可广泛应用于经络不畅、气血不通、脏腑功能失调、外感等,且效果显著。
常用走罐法有以下3种:
一、浅吸快移法:使肌肤吸附于罐体内3厘米~5毫米,移动速度为每秒30厘米~50厘米,以皮肤微红为度,适用于年迈体虚者、儿童及病情表浅者。
二、深吸快移法:使肌肤吸附于罐体内5厘米~8毫米,移动速度为每秒15厘米~30厘米,以皮肤表面呈红紫色为度,适用于经络气血不通、脏腑功能失调等病证,常用部位以膀胱经背俞穴为主。
三、深吸慢移法:使肌肤吸附于罐体内8厘米~12毫米,移动速度为每秒3厘米~5厘米,以皮肤表面呈紫黑色为度,适用于久寒痼冷、经络气血阻滞日久、筋脉肌肉失养等病证。
拔罐疗法结合其他治疗方法,效果更佳,常用的有刮痧拔罐法、针刺拔罐法、按摩拔罐法、药物拔罐法、艾灸拔罐法等。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巩义市人民医院)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