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天使之声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药周刊·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六版:中医药周刊·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中医药周刊·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中医药周刊·杏林
 
第六版:中医药周刊·视界
 上一版    下一版  
失眠的辨证论治及体会之三失眠的治法治则
传统中药方剂的现代应用解析之十九葛根汤
中医之道的理论与实践
麻黄在喘证中的应用
征稿
1
11 1 2025年5月22日 星期四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中医之道的理论与实践
 


□张榜

法于自然 和于术数
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老子在2000年前就提出“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他特别强调“道可道,非常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者,就是自然变化的法则与规律,人类赖以生存的衣食住行都来源于自然,治病所用之药都向自然界索取,生物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物质——空气更与自然息息相关,人类之所以要结为社会,也完全是因为利用自然的一致性,所以自然是人的根髓。
孔子在《中庸》中云:“天命之谓道,率性之为道,修道之为教……”而孟子曰:“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乎天地之间。”孟子认为,“道”为一种至大至刚之气。历代学者对老子的“道”都有充分地发挥。虽然“道”难以言清,又不可明视,只存在于“至虚极,守静笃”状态下的自心之中。但我们可以将“道”概括为:它是宇宙生成的机理。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生一”实际上是“道”为“一”,“道”是无差别的宇宙元素,所以是“一”,没有相对之物。这个“一”人们比之为一个易于理解的形象物,亦称“气”。而“气”因自然力又分为两种,其对立而相互依存的能量即为“阴阳”,即“一生二”;阴阳相合,生出新的阴阳是“二生三”;新的阴阳又结合而再生,终至无穷,是为“三生万物”。为此,全国名中医崔公让常讲,以上哲理可以用《黄帝内经》中的“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灵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概括之。崔公让是“人法于自然”的忠实信仰者。
“忠恕之道” 为医之本
“忠恕之道”是东方哲学的轴心。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人”。孔子告诉学生曾子:“吾道一以贯之。”曾子对此解释得十分准确:“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恕”就是“仁”,“忠”就是中心,把心放于正中,故孔子告诉学生子贡:“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就是“仁”。“恕”是如心,将心比心。孔子告诉学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恕”。“忠”和“恕”是统一的,“忠”是从正面讲的,“恕”是从反面讲的。“忠恕之道”就是和谐思想。作为医者要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医者,意也。”医者既要调和社会,又得调和医患关系,还要调理疾病,医者更应调和自己。在“忠恕之道”指导下,崔公让特别强调为医者,要有仁术,需要用“仁”的思想对待患者,即所谓“和谐就是平衡”,具体到医学,就是五行的相生相克。崔公让在治疗周围血管疾病时,除仁术贯穿于对患者认真查体、对症施药、关心爱护外,在理法方药施治中,亦可处处体现他的学术思想。
“精、气、神”为生命之源
崔公让特别强调“精、气、神”的重要性。“精”为人身之本,所以不少疾病的发生与“精”有着明显关系,“精者先天之本”。以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为例,此病的发生与基因有关,再加上长期吸烟耗伤肾水,房事过度而精血亏损,患者就诊时多面色青黄,四肢微寒,虽多属青壮年,外表却可见精衰、体败的迹象。崔公让在治疗此病时,特别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他反复审明,要遵循《黄帝内经》这段经文,在用药时要“补精血、壮元阳、充骨气、达血脉”。否则,脏腑衰弱,脉络不和,病情加重。崔公让认为,周围动脉缺血性疾病的总病机是:肾阳虚,脾阳虚,肺气不充,心气不足,阳气不能达四末,精血不能濡养肌肤,致使肌肤枯槁发生坏疽或溃疡;若寒湿聚于内,瘀久化热,热则肉腐,成为湿性坏疽。治疗应温肾阳健脾阳以治其本,清热解毒化瘀以治其标,标本同治相得益彰。“气”是人体的动力,补气时要注意“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重阴必阳,重阳必阴”的法则。医者诊查时,要着重观察患者之神,善诊者察色按脉,区别阴阳、气色、形体的变化,这样才可以反映一个患者的“精”与“气”,而这种气色、形体的变化,即是“神”。在临床上,医生可以通过“神”的变化,推理患者的病机演变,并予以合理的治疗。
 (作者供职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