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乡医课堂
PDF版查看  第四版:卫生文化
 
第一版:要闻
 下一版  
郑州: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呈现新亮点新成效
夜奔三百公里抢救同胞
河南建立省级协作机制消除“艾梅乙”母婴传播
河南扎实推进老年医学科规范化建设
援外医生夜奔三百公里抢救同胞
灵宝市第二人民医院针对住院患者推出了“夜间免费中药泡脚”服务
病房里的“雨林驿站”
1
11 1 2025年4月15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病房里的“雨林驿站”
 

本报记者 朱晓娟  通讯员 李伟博

在河南省人民医院血管外科病区,有这样一个小小的“驿站”。它平平无奇,与普通病床无异,却又充满生机……
8时45分,血管外科护士陈晨开始为当天的预约治疗做准备。卷尺、康复球、测量表……要用到的物品很多,装满了治疗箱。
治疗地点就在一张普通病床上,但拉上绿色隔帘,挂上写有“雨林驿站”的牌子,这里就变成了淋巴水肿治疗专区。
“‘雨林驿站’取自‘愈淋’的谐音,承载着疗愈淋巴水肿患者的美好期望。”血管外科护士长史云霞介绍。
9时整,刘女士如约到来。
这是一位卵巢癌术后患者。术后半年,她的左腿明显“胖”了。很快,紧绷、麻木、沉重……各种感觉接踵而至。
“我以为切掉肿瘤就是终点,从没有人告诉我还会发生淋巴水肿……”辗转半年,刘女士才知道自己腿“胖”是因为什么。第一次接受治疗时,她向陈晨抱怨“感觉痛苦没有尽头”。
像刘女士这样的患者还有很多。血管外科主任医师崔明哲介绍,淋巴水肿是乳腺、腹腔、泌尿系肿瘤术后常见的并发症。
刘女士在“雨林驿站”进行的是综合消肿治疗(CDT),是一种国际广泛认可的标准治疗方法。治疗从一场放松操开始,量腿围、测数据、按摩引流、皮肤护理、加压包扎……整个过程耗时一个小时,期间要一直俯身操作。治疗结束,陈晨额头冒汗,腰酸到直不起来。
刘女士的治疗效果十分显著。第一个疗程结束,她的左腿周径平均缩小了3.5厘米,脚踝处效果最明显,缩小了5厘米,原来紧绷发亮的皮肤有了正常的纹路。
淋巴水肿是终身疾病,CDT需要终身进行,因此教会患者学会居家照护尤为重要。治疗组自己设计制作的《“淋微不惧”全病程护佑患者手册》,成为淋巴水肿患者康复的“守护神”。
翻开患者手册,只需要按照表格图示,测量记录相关数据,病情变化就能一目了然。用手机扫一扫附在册子后边的二维码,就能看到演示视频,在家就能跟着做手法引流和皮肤护理。这种“床旁教学+居家打卡”的模式,让患者的康复之路走得更顺畅。
淋巴水肿患者众多,淋巴疾病的治疗却是一个相对新兴的领域。不仅相关研究少之又少,直径不到0.2毫米的淋巴管,也是超级显微外科的难点。
从精密手术到居家护理,从技术创新到心灵抚慰,河南省人民医院血管外科以创新技术突破与全病程管理理念,开创淋巴水肿“手术+保守”双轨治疗体系,构建起从精准治疗到终身呵护的全方位保障。截至目前,“雨林驿站”已帮助200余名淋巴水肿患者消除病痛,新的科研论文和实用专利也不断产出。

 
2018-2020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