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 旸
近年来,郑州市聚力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项目建设,不断完善发展机制、厚植服务优势,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呈现出了新亮点。 郑州市始终坚持高位推动,在郑州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中医药工作领导小组“双组长”的框架基础上,高规格成立国家级试点项目工作专班,强化项目推进。全市坚持协同联动,建立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分级落实”工作机制,落实6项投入,新改扩建中医项目政府投资比例提升至85%,2023年以来地方财政中医药投入总额达8.5亿元。 与此同时,郑州市持续推动“三医协同”机制,增强中医药发展动能。促资源下沉,以中医药“人员、技术、管理、服务”下沉为核心,大力开展县域中医医共体和城市中医医疗集团建设,市级向每家县域中医医共体各派驻3名专家常年服务,每人每年补助3万元。促政策优化,持续推进按病种分值付费改革,扩大中医住院病种和优势病种数量,中医住院病种增至61个、460种院内制剂纳入医保目录,“中医日间病房”逐步推开,患者“随治随走、医保报销”。促监管有力,加固药品质量安全防线,2024年全市中药产品抽检比提升至58%,产品抽检合格率均维持在高位水平。 郑州市还不断完善服务运行机制,打造中医药发展优势。全市依托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项目,坚持“试点先行、高位部署、分设标准、逐级推广”,打造了一批“中医药+”试点医院。截至目前,郑州市已推动全市二级以上非中医类公立医院设置中医管理科或专干,强化非中医类医院的中医管理和服务能力;遴选建设一批中西医融合发展示范试点单位,分期分批推广中西医融合诊疗模式;推动市级中医院“一院多区”发展,持续推进综合医院“国医苑”建设,83家中医馆完成服务能力提升。全市已建立起常态化中医会诊、巡诊制度,试点单位的中医会诊超过8万人次,比项目开展前增加3.7倍;确定35种中西医协同诊疗方案,不断满足群众中医诊疗需求。 此外,郑州市还不断创新数智融合机制,优化中医药发展效能。全市筹措资金1.35亿元,建设郑州市中医药数智服务平台和“1+6”智慧共享中药房。数智服务平台依托智能辅助诊疗、质控管理、数据管理、中医药监管等应用,为基层医生提供精准的诊疗建议。智慧共享中药房完善了从中药饮片采购、调配、煎煮、配送等全链条、全流程一体化管理的中药药事服务体系,打造覆盖城乡、24小时送达的中药智能配送服务圈。目前,数智服务平台建设正有序推动;智慧共享中药房试点已建成运行,流转处方6万余张、煎配药品30万余剂,提供了更加优质、便捷的中医药服务。 现阶段,郑州市正在进一步完善中医药人才引育机制,不断壮大中医药发展实力。郑州市与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联建郑州中医针灸研究院,打造“针灸学会基地,针灸诊疗中心、研究中心、国际交流中心于一体”的世界(中国)中医针灸“一基地三中心”;与河南中医药大学共建数智中医药研究院,提升中医药智能化服务水平。下一步,郑州市将以高质量推进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项目、世界(中国)中医针灸中心、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等重点项目建设为抓手,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加大投入保障力度,持续推进中医药工作高质量发展。 |